台灣首座悲傷療癒花園落成
撰文/
更新日期:2004-11-08 Monday
點閱次數:4737
▲ 癒花園一景
「走進花園,走出悲傷,心靈療癒,防治自殺」,本校籌建台灣首座「癒花園」於十月二十三日校慶當天揭幕,這座功能特殊的花園,未來除提供學生和社區民眾抒發悲傷情緒的角落,更計畫提供花園諮商輔導的管道,以發揮心靈療癒功能,防治自殺悲劇發生。鍾聿琳校長致辭時以Tulip(鬱金香)這五個縮寫字母來表達她對「癒花園」的期望。
▲ 鍾校長及生死所所長林綺雲致感謝狀予捐款人胡家麒先生
悲傷療癒花園是本校二00三年「建構多元化健康、學習與休閒之校園」的學校重點特色發展計畫中重點項目之一。由生死所提案,獲選教育部顧問室「大專校院創意校園營造計劃第二階段空間營造計劃」補助新台幣二百萬元,這項計畫今年八月完工。
歷經SARS(嚴重急性呼道症候群)風暴,學校體認到護理人員本身扮演助人照護者,除了協助面對失落狀態的人面對問題、渡過悲傷之外,本身在提供服務時面臨生離死別的情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所承受的傷痛同樣有被照護的強烈需求,所以無論是照護者或被照護者,在面臨失落悲傷情緒時都需要照顧或諮商。
生死所因而在既有醫護資源基礎上引進國外「悲傷療癒花園」(Grief Heal Garden)的理念,在校園角落闢建台灣首座「癒花園」;善用校園的角落,藉此紓解學生心靈不安的情緒問題。悲傷療癒花園」(Grief Heal Garden)的理念與設置是屬於「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的延伸,並與中國「道法自然」的造園旨趣,以及「自然和諧」與「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多所呼應。
本校悲傷療癒花園稱為「癒花園」,區域配置為自我療護區、人際互動區、和解花園區與眼淚池、紀念看板等,並在每個角落裁植各種配合心理治療或輔導的花材,佈置詩詞、藝術創作品,以使花園的每個角落達到心靈觸動與省思,提供結合自然與人文、天人合一的情境。
除了硬體深具特色外,「癒花園」特別之處在軟體的配套,引進永續經營的觀念與作法,結合社區資源,培訓志工團體和建立師生認養區塊制度,使花園生生不息。另外,在後續的諮商輔導也設計完整的配套措施,如悲傷輔導的理念宣傳、社區諮商服務的提供、觀摩研習會的推廣教育等。
鍾聿琳校長在揭幕典禮致詞指出,這個花園是學校中程計畫的一部分,在台灣是首創,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幾座之一,是一種創新的概念,非一般、傳統的療癒止痛方式,而是具有多元層次的療癒功能。她並以「Tulip」五個英文縮寫字母來說明她對癒花園的期望,如T 代表”therapeutic”,希望「癒花園」具備治療功能,凡進入癒花園的人,都能從原本比較鬱悶的心情,轉變為開朗、舒坦的心情。U 代表”unconventional”,希望本花園能夠超脫傳統花園的刻版印象,讓這個花園成為「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rapy)的典範。L 代表” lively”,希望本花園的「眼淚池」、一花一木、小橋流水等的安排以及日後的充實及建置,能夠讓進入本花園者感受到本花園散發出一股生氣蓬勃生命力與淋漓的元氣。I 代表”imaginable”,期望本花園的精心規劃、設計能讓進入花園者經由人與物的互動,開放無限想像的空間,啟迪對生命的熱愛與關懷,忘卻塵世間一切的擾擾嚷嚷,並達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P 代表”peaceful”,期望進入本園者,都能將本園當作生命中的「秘密花園」,從中體會生命的樂趣,也獲得了生活的平靜,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夠打起精神再度奮發前進。
癒花園除了教育部顧問室「大專校院創意校園營造計劃第二階段空間營造計劃」補助新台幣二百萬元,加上學校的建設經費外,尚有熱心人士的捐款,方能籌建完成。捐款人胡家麒將軍和盧國鳳小姐分別捐贈新台幣五十萬元的銅雕像,為花園增色不少。
胡家麒在致詞時表示,他是代表女兒捐贈這座雕像。他說,女兒唸的是心理學,生前參與心理輔導工作,在北護修生死學課程時,深深為悲傷療癒花園的理念所吸引,並肯定花園帶來的價值,而且一再向他反映說,這座花園真好。胡家麒表示,他個人也非常肯定心理輔導諮商的功能,所以支持這項計畫,很高興有機會共襄盛舉。希望這座花園能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人走出悲傷,迎向光明人生。
盧國鳳則是為了記念已逝父親捐贈雕像。她說,父親的愛讓她永難忘懷,父親過世,讓她和母親悲痛欲絕,熬過了幾百個哀傷的日子,但終於走了出來,這個花園提供追思親人的環境,可協助失去親人的人走出悲傷,她說:「親人會離,唯有追思」。
當天,「癒花園」的開幕剪彩儀式由教育部技職司黃子騰專門委員、鍾聿琳校長、生死所長林綺雲、胡家騏、盧國鳳等五人共同剪采,隨後在花園暖秋嬌陽下,一片悠揚的國樂聲中完成啟用儀式。
▲ 盧國鳳小姐為紀念已逝父親捐贈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