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月】當愛已逝~談分手藝術與調適
撰文/
學術服務組王昱婷
更新日期:2014-05-28 Wednesday
點閱次數:4744
▲ 入場
專題講座:當愛已逝~談分手藝術與調適
主講者:張智棻 諮商心理師
時間:103年4月29日(二)12:10
地點:親仁樓B317
常常有人說大學生必修學分有一項是戀愛學分,沒有真正的戀愛導師教學的課程,大家自己摸索,從中學習領悟,有人為愛歡喜,有人為愛傷心。
張智棻老師問大家:「既然會分手,為何還要談戀愛呢?」
如果害怕分手,因此對愛情卻步,其實戀愛中所獲得經驗,並非只有痛苦及傷心,也是有甜蜜與感動。
社會新聞關於情傷、情殺事件層出不窮,經歷分手的階段,有些人憂鬱,有些人自殘,有些人由愛生恨,甚至傷及無辜。張老師分享了一段網路影片《分手十大爛招》,分手的原由千奇百怪,網友收集了最詭異的前十名拍成短片:1.為了打電動而分手;2.做完說分手;3.假出國真分手;4.八字不合要分手;5.為了前男友而分手;6.懷孕說分手;7.媽媽不喜歡說分手;8.胸部太小而分手;9.狗死了而分手;10.其實我是同性戀。大家看到這些分手原因哭笑不得地同時,卻有人真正經歷到這些難以釋懷的理由;其實若有一方已放棄、不想努力,這段愛情是無法挽回的,分手的理由很簡單,就只有一個,就只是沒那麼愛對方了。
▲ 演講內容
分手其實是一門藝術,不是傳LINE說掰掰,也非FB訊息通知一聲就結束,除了不尊重對方外,也無視兩人的曾經;當你內心對於戀情已無法持續,首先是釐清想分手的原因,誠實地面對內心,避免猶豫不決,反而會造成彼此更多的傷害;但當你遇到危險情人時,請務必要好好保護自己,並且態度要溫和且堅定地和對方說明白。
危險情人除了言語上的羞辱,還會有暴力的傾向,關於「親密暴力循環理論」:蜜月期->壓力期->爭執期->虐待暴力期->蜜月期,兩人相戀時的蜜月期剛過,相處過程中漸漸感受到對方給予的壓力,當壓力不斷地高漲,爭吵就伴隨著來,脾氣無法控制時拳打腳踢,當你受了傷想離開,對方又低聲下氣地道歉,甚至用物質及甜言蜜語哄騙你,等到耐心又耗盡的那一刻,爭執與暴力又再度降臨,一直不斷循環下去,想離開又捨不得甜蜜的時刻,反覆的在傷害與被傷害之間游移,這愛情就像是毒癮,讓你想戒卻戒不掉。請尋求協助,並下定決心放手,離開美麗卻邪惡的罌粟花愛情。
▲ Q&A
我們都必須學習保護自己,張老師提供了幾點如何安全分手建議:
1.想好分手的理由,盡量減少傷害性。
2.考慮對方的個性、兩人交往的深度及對方可能的反應等,準備好自己說的方式、態度和理由。
3.分手談判時,千萬不要以言語或行動激怒對方
4.慎選談分手的地點:白天、公開、安靜。
5.告訴他人你要談分手的「人事時地物」。
6.若看見對方手拿物品或器械,切勿讓對方靠近你。
7.必要時,尋求他人的協助。
8.面對控制慾比較強的危險情人,有時不適合太直接提分手,而是應選擇慢慢疏遠對方,或是讓自己變醜變糟,讓對方主動和自己分手。
9.分手後讓雙方冷靜,避免再有聯繫或牽扯。
10.分手後有持續的騷擾時,可報警,避免單獨外出。
11.雙方若曾同居,可在傷害或騷擾發生時,提出保護令申請或傷害套訴,並擬定分手後安全計畫。
分手的傷害與自身療育的階段,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順序: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一開始無法相信分手已成事實,內心不斷地否認,並怪罪各種理由,漸漸憤怒的心情與對方日益冷淡的態度,甚至漠視、閃避的舉動,讓人想問清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不好?在質問與逼迫之間再次傷害,情緒從高漲、衝動慢慢冷卻,失望、憂鬱、沮喪等負面情緒接踵而來,時間是療傷最重要的慢性藥,讓它帶走一切紛紛擾擾,平復自己的心情,坦然面對。
分手及被分手雙方皆會有失落感及暗自療傷的過程,不是被提分手的人比較痛,在做出道別的決定前,對方是不是也經歷過一些掙扎?直道相思了無益,為妨惆悵是清狂,與其思念牽掛癡想不已,不如懷抱著這惆悵情懷自我消解,就算未能超然脫俗,也能讓心裡好過一些。不要害怕分手,我們都具備自我療傷的能力,這並非世界末日,有失敗才有進步,從失戀中學習經驗,才能共創下一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