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遊樂區
演講者:林務局育樂組組長 楊秋霖 / 整理:旅遊健康所研究生小華&林佳蓉
更新日期:2004-09-18 Saturday
點閱次數:2119
演講日期:92.06.17
人們常常戲稱國人旅遊的方式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上街買藥,另類詮釋的令人莞爾,也令人唏噓。難道國人旅遊就是如此嗎?楊組長到學校就是要教導我們許多平常未知的常識與介紹台灣之美。楊組長由於在林務局服務數十年,所以台灣最美的動植物與地質全看過了,真是幸運啊!
以下是楊組長準備的資料:
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
一.前言
由於國民所得提高,經濟發展突成猛進,現代人有更多的餘裕與時間從事休閑育樂活動,每遇假日則所有遊憩據點均人滿為患。國人趕熱潮的遊覽方式成為現代奇特文化之表徵,談到對自然的感念,往往空洞無識,態度輕佻,缺乏環境倫理。因此人潮離開自然之後,往往留下一大堆的垃圾及刻字留念的劣跡、溪邊漂亮的岩石烙上碳烤的烏痕、自然中美麗的花卉亦常常遭殃、地被植物遭踐踏、大樹根群漸漸裸露、自然環境的品質日益退化。
二、戶外遊憩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戶外遊憩並非無煙囪的工業,因為對自然環境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歸結其影響主要是土壤、水、植群與野生動物:
1.土壤
破壞地表有機物,減少土壤孔隙度,影響土壤結構,產生逕流,造成地面沖蝕,土壤流失形成土壤退化。同時影響土壤內空氣流通,不利植生根群及微生物活動,更影響土壤穩定性及植物之發育。
2、水
提高水體養分物濃度,發生優養化,改變水域生態系。遊樂活動帶來病原菌,尤以大腸菌及鏈球菌為多,其他的污染尚有油污、固體廢物及泥沙等。
3、植群
直接影響植群之生長勢,妨礙植群更新,減少覆蓋率。常見之傷害是砍除、刻字,尤以露營區及野餐區為害最烈,大面積的破壞則肇始於人為的森林火災。
4、野生動物
過度干擾野生動物的結果,影響野生動物之生理、行為和繁殖,造成種族群組成及結構之改變,而非法漁獵亦造成野生動物最大的生存壓力,如「溪頭藪鳥」因遊客丟垃圾,其行為已改變為攝食人為殘渣,而非從自然界攝食。
戶外遊憩活動除造成前述對生態環境不利的衝擊外,對當地景觀與社區文化亦帶來相當深遠的影響。
三、自然環境的價值
由於人類強勢的開發,使自然環境破壞嚴重,但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重視生活環境的品質,因而自然環境的維護受到高度的重視。自然環境存在的價值十分豐富,如:
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由於森林砍伐嚴重,全球物種平均每天約以100種的速率消失,土地沙漠化及劣化,食物網破壞嚴重。保存生物多樣性即保存人類賴以維生的生態體系,森林內生物及非生物環環相扣,因此保存原始森林受到國際的高度重視。
2、野生動物最佳棲息地
自然環境植物豐富,水源豐沛,成為野生動物最佳棲息地。尤其拓殖能力比較差之臨絕種與稀有種,通常都分布於自然環境,這當中有森林覆蓋的環境,層次豐富,更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3、水源水質保育
水資源與人類文明之發展息息相關,歷史上文明的沒落,證實均與森林的砍伐、水源水質的破壞有密切關係,自然環境孕育的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提供給大地養生之運用。
4、空氣品質
未破壞的植生提供高品質的空氣(包含芬多精與陰離子,異於城市、工業中污濁的空氣。
5、醫藥及副產物的價值
野生動物、植物提供醫藥使用是近年來生物科技上很大的突破。目前已知新發現之醫藥一半以上來自於動植物,這些藥物包括治心臟病、抗癌、抗生素、抗凝血、痢疾、白血病、高血壓。其他如香料、精油、橡膠、染料等副產物亦從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萃取而得。
6、科學研究與教育
自然環境裡面生態複雜,提供許多地質、地形、土壤、水文、氣象、動物、檀物以及生態系研究的機會,不管是孩童或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都可以參與自然研究。
7、文化資源的價值
自然環境有時保存一些史前遺跡,如冰河、遺址等,留下人類與自然環境交互關係的具體證據,有助對人類生活文化變遷之了解。
8、孤獨感(Solitude)
不同於遊樂園,自然環境中的寧靜與神秘感,使我們遠離工業社會機器之噪音、水泥之枯燥、人群之擁擠,享受與世孤立之充實感。
9、宗教與精神的價值
一些野地有時是宗教或傳統文化的聖地,提供人類冥想與自律自省的機會。
10、象徵的價值
自然環境代表最純淨的環境,綠色可能代表和平、和諧、穩定、親切、慰籍、愉快、舒適等;在開曠的野地可能成覺雄壯與自由;閉鎖的森林內可能充滿神秘與安謐。
11、稀有及與日俱增的價值
自然環境一旦改變則無法馬上恢復,其演替期相當長,而且無法複製。基於人類嗜好偏向稀有性之觀點,天然的資源與景觀的價值將隨時間的增長而與日俱增。
12、其他的價值
自然環境是浩瀚無窮的神秘世界,應擁有許多尚未被人類發現或了解的價值。
四、減少自然破壞之旅遊趨勢
自然環境有上述多重之價值,而旅遊活動對環境卻造成或多或少的衝擊,甚至減損自然環境價值。對旅遊經營者而言,如何提供足夠的遊憩機會而又維持生態環境自然或接近自然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以環境倫理之哲學為考量,標榜森林或自然為主題之遊憩資源管理模式,已從生產導向、使用者導向,發展到以減少環境影響之導向為主的管理。對於接近都市資源脆弱地區,諸如海岸、沙丘、沼澤、河川等地區,由於景觀優美,卻因遊客增加迅速,對遊憩資源利用愈為迫切,破壞也日益嚴重。因此1985年美國林務署Stankey針對遊憩對環境的衝擊提出「可接受的改變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理論,認為經營者應將遊憩資源及社會互動保持在某種標準,即應制定一個程度,當資源利用超過這個限度,而致無法恢復,影響到遊客遊憩體驗時,即稱已超過可接受改變的限。
因此基本上以資源特性、交通可及性來分類,且明訂出對環境保育的管理、監測準則,較合乎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則。交通可及性配合資源特性的利用其實是主宰遊憩發展的方向,如在高海拔的「塔塔加鞍部」遊憩區,由於新中橫公路的開通及主管單位之鼓吹誤導,吸引之遊客人數已高達120萬,即平均每天3000餘,假日更高達2、3萬的遊客,致使塔塔加鞍部一帶土壤裸露,侵蝕嚴重,植物喪失生機,鳥類遠離;原為0.5公尺的步道,變成3~6公尺;美麗的紅毛杜鵑、台灣馬醉木減少,鐵杉幼苗發育不良,連有地下莖、生長最旺盛的玉山箭竹其分布領域郡有大面積的縮減,而當地散生飽含油脂的台灣二葉松猶如一觸即發的火種,隨時將引發森林大火。
為了保持環境品質,目前國家公園部份的生態保護區及林試所之福山植物園均採用承載量來限制遊客人數。雖然社會上迭有爭議,然標榜自然環境為主的遊憩活動,為保存脆弱的景觀資源,使用生態承載量來維護生態環境的品質,以期後代也能享受同樣的品質,實在應受到肯定。
五、生態旅遊之崛起
多數人不願意看到遊憩地點受到污染,但又極思參加戶外遊憩活動以紓解身心,因此減輕環境衝擊的旅遊策略在經營者與使用者間建立共識後,應該受到多數人的歡迎。經營者除了規劃不同遊憩型態的遊憩區,另可從動線的設計、環境教育、管理維護、懲戒等以保存遊憩的品質。然事先由資源的特質界定遊憩型態毋寧是極重要的。適合自然環境發展的旅遊型態種類包括有賞景、賞鳥、賞蝶、觀賞野生動物、健行、爬山、爬岩、靜坐沉思、野餐、露營、營火會、溫泉浴、釣魚、游泳、划船、觀賞歷史文物、研究自然、採集標本、解說活動、騎單車、騎馬、滑雪等等,其中賞景、賞鳥、賞蝶、登山、健行、靜坐沉思、研究自然、觀賞歷史文物、解說活動被視為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這些活動日益受到重視。而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少的生態旅遊(ecological tourism or ecotourism)即是在這種背景上應運而生。
遊憩的永續發展觀即保持環境無瑕,維持永遠的吸引力。尤其對於高度脆弱地區如高山地帶、海岸、海島、湖泊、沼澤以及動物棲息地的旅遊活動尤應特別注意生態保育。
目前歐美生態旅遊之發展方興未艾,經推展延伸多樣的旅遊方式包括科學旅遊(science tourism)、生物旅遊(biotourism)、冒險旅遊(adventure tourism)等。如在加拿大「布倫斯威克生態旅遊協會」可以安排遊客飛到「哈得遜灣」的「邱吉爾鎮」去欣賞北極熊一年一度的歸來,爭相拍攝海豹成群的壯觀場面;阿根廷則在自然學家之導遊之下,每年約有3,500個生態旅遊遊客(ecotourist)飛往南極洲大陸探險,而旅遊人數仍一直在穩定地成長中。
國內生態旅遊的重心應以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為主。國家公園之生態保護區與本省自然保護區系統之生態旅遊應有解說人員帶領,以減少環境之破壞。墾丁「龍鑾潭」每年冬候鳥的集結十分地精彩,實是生態旅遊的好地點,而成群的「灰面鷺」、「赤腹鷹」、「雀鷹」等鷹群每年於國慶日的前後翩臨恆春半島,帶來震憾性的奇景。賞鳥、賞蝶的人最易接受生態旅遊的觀念,然水筆仔之旅、火炎山地質之旅、拉拉山巨木之旅何嘗不是生態旅遊?其實許多生物、非物現象均為生態旅遊探索的對象。
生態旅遊是根基於自然與文化的旅遊方式,在生態上是可持續的,而且能兼顧地方社區之福祉。因此在觀光發展上傾向繁華,雖給地方帶來一時的繁榮,但也引致社區之墮落。不要忘了體驗其他民族或地方社區之生活方式,也是生態旅遊十分重要的目的。
六、森林遊樂供給的特性與應用
由此可知森林遊樂的規劃設計應是有怎樣的資源提供怎麼的遊憩型態,而非創造與資源不相干的遊憩活動來滿足無止境的遊客需求。詩人所謂「自然就是美」,指的乃是自然生態演替構成的生動性、變化度、統一性均十分良好,可提供觸覺、嗅覺、視覺均相當優越,其完整性並非人力靠科技可以獲致,因之景觀美學大師習慣說:「欲改變自然,請讓她留下人類智慧的結晶,而非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因此變化度並非指遊憩設施創新手法不同,而係指森林景觀四季的變化,如何運用以上素材提供滿足遊憩體驗是資源管理者之主要任務。而在森林景觀設施之配置上,亦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的文化」,而非一味引入外來的東西。因此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引入柳杉,不如紅繪、台灣杉;引入日本櫻花,不如台灣山櫻。引入金毛杜鵑不如當地的森氏杜鵑、紅毛杜鵑。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有一個極具創意的規劃,即設置68個鳥巢箱、水浴台、砂浴台以及野鳥食餌植物等,總計45巢有青背山雀、赤腹山雀、茶腹、棕面鶯利用,不僅對野鳥保育有正面的貢獻,野鳥的色形聲之美可供觀賞,其育雛、繁殖等行為亦具教育功能。
遠離塵俗意味思考的時空情境不同,如能超脫工商領域,暫時忘懷俗務,與親友在林中月下品茗,暢談風月,亦可終生難忘;某些愛好自然的人士開創出夜晚漫步活動,傾聽飛鼠、貓頭鷹、青蛙、鷹鵑之鳴唱,甚至手執手電筒追尋它們的蹤跡;某些人喜歡在星光微弱之樹牆、路燈下辨認飛蛾、甲蟲而自得其樂。浩瀚星河不僅有說不完的神話故事,更蘊含宇宙無窮的奧秘。從觀星相拓展知識領域認識過去、拓展未來,有永遠挖掘不完的秘密與樂趣,這是最佳的饗宴,台灣還有何處如高山森林有這麼美麗的機會。這種機會全賴規劃單位具有遠見之規劃與設計。
七、環境教育在生態旅遊扮演的角色
既然生態旅遊是一種仰賴自然及人文資源之旅遊方式,並強調保育觀念,顯然遊客定要帶著某一特定目的,必須有入門的積極意識。而且必須從環境中學習,才能得到喜悅與啟發。因此環境教育所扮演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環境教育的範圈可從教導人們從認識環境出發,再從環境中學習,其次啟發人們保育環境的觀念和方法。要認識環境不是只有觀看,真正的感知自然必須包括傾聽、欣賞、觸摸、嗅聞等等,結合以上之體驗與知性之旅,才是真正的了解自然,懂得欣賞自然。
至於在環境教育之應用技術上,直接的、實際的、有目標的參與所獲得的經驗勝過任何標誌、圖表、錄音帶、電影、多媒體、展覽、示範表演等,因此走入大自然,由解說人員帶領永遠是最佳的環境教育方式。
解說技巧上可能是幽默的、輕鬆的、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能撞擊人心坎的、具有激勵性的,但不應忽略與被解說對象生活有關的,這樣才能滿足其體驗並得到領悟。
廿一世紀,全球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暴雨、暴雪、暴風、乾旱、森林火災,森林過伐所帶來的沙漠化、物種滅絕等現象在吾人的日常生活中已隨處可見,唯有透過環境教育之大力推展,才能替吾人立足之地球找出條生路,因此環境教育的根本意涵經重新詮釋,乃在達成以下之終極目標:
1、分享對大自然之美的鑑賞力。
2、體驗對靈巧萬物的觀察力。
3、激發精神或心靈層面的自我提昇。
4、啟發對鄉土的情懷。
5、觸動對大地的熱愛。
6、培養對環境的關心。
聽完楊組長幽默風趣的演講,看完楊組長精采奪目的幻燈片,瞭解楊組長不僅是一位森林詩人亦是一位卓越的業餘攝影師,其專業知識更不在話下。我們得知台灣之美:最美的山巒在太平山、最美的晚霞在大雪山、最美的螢火蟲在富野森林遊樂區、阿里山4月的森氏杜鵑與一葉蘭勝過日本的櫻花、、、。得知森林與瀑布的陰離子約14倍於健康者,得知墾丁雙十節左右有世界級的景觀-上千隻的鷹鳩類在天空盤旋奇景。所以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將台灣之美好好地遊覽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