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傑出護理人員貢獻獎
更新日期:2004-09-15 Wednesday
點閱次數:2180
為表揚傑出護理專業人員,台灣護理學會於護士節前夕公佈「本年度傑出護理人員貢獻獎」得主,本校護理系邱艷芬教授獲得此項殊榮。這也是邱教授在數十年臨床護理工作、及培育護理菁英的傑出貢獻上,再添一項榮耀與肯定,更讓全校教職員生同享這份喜悅。
◆以護理工作為其志業
輝煌的獲獎紀錄,一直是邱教授為人所稱羡的資歷,早在台大護理系就讀時,她即以優異的成績,每年拿書卷獎;大學畢業參加高考,她是護理師的榜首;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所時,她是榮譽學生;七十一年教育部留學考,她是護理界第一位取得這項資格人。民國七十七年並當選全國十大女青年。但最令人折服的地方,是她以全副生命投注於護理工作,近乎「癡傻」的執著!
「我喜歡在有病人的地方,評估他們的健康情況、了解他們的疾病問題,尋求
解除病痛、促進康復的方法。在我的觀念中,離開臨床,根本沒有護理;沒有被照顧的病人,成就不了護士的角色。」邱教授說。「護理工作本來就是要和生、老、病、死在一起,是為家人,為你願意服務的人,幫他能面對生老病死。」只有,當你對護理工作的本質有所體認,才能堅持下去。她強調:「如果你想要對『生老病死』有真正的了解,學護理能幫助你做得很好;你想擴展你的心去照顧別人,護理工作將適合你。有了這樣的體認,就不會把它當作是一種職業,而是當作『志業』來看。如此一來,自然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是以得到多少錢、得到多少掌聲來計量,而是一種根著於自我內心的成就感。」
◆期待護理養成教育能有層次感
曾經任教於台灣大學、慈濟大學,邱教授對於護理人員的養成非常重視,她認為不同層級的教育體制,應對專業人才的培育設定不同的目標。因為,護理本身是面對生命中的起承轉折,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人是根本無法面對這些事。對於護校畢業生,十七、八歲的年紀尚且在父母的呵護下,自己都還不會照顧自己,怎能期望她去面對大人們的生老病死?」所以,邱教授希望「護理教育能有層次」──就像所謂的佐理之類的護理學校,學習基本的病人清潔、環境的維護;專科生能處理的事情要高深一點,對於藥物之藥性必須了解、對各項檢查也要清楚。因為護理人員依據醫生吩咐照顧病人以外,他必須負擔起保護病人責任,如果醫師處方錯誤時,必須能有所警覺,大學教育對於這方面的訓練更要足夠,尤其更應培養創造力與自律能力,這樣訓練出來的是通才。至於比較複雜的醫療技術、疾病診斷,必須具備能接受挑戰的能力,能夠應付那樣複雜的健康問題,而這就要研究所來做。
◆我們對臨床有理想
邱教授認為比較遺憾的一點,是國內護理人員具備碩士學位以上的人,常因臨床能力不足,在執行護理工作時,無法當專科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很好的領導者。「臨床沒有一定的基礎,雖然具備了學位,但因臨床能力不足,對臨床作業的提升起不了作用;由於不明瞭臨床的需要,因而也不曉得如何來指導臨床,倘若這些人又不喜歡臨床,以臨床為苦,那麼很難體驗出什麼是護理工作。即使擁有一定的學理專業,出去進修學位,有學位後任教職,再教出一批不喜歡臨床的學生……如此惡性循環,徒然形成教育上的一種浪費。」
現階段,國內護理教育體制有博士、碩士及專科生等,各具專才,邱教授希望結合大家的智慧,秉持對臨床的理想,讓護理人員成為病人的守護者。
◆積極培育加護護理人員
由於她對「重症病患護理」學有所專,多年來積極投入加護護理訓練工作,卓有成效。「『加護護理』一向被認為是照顧病人中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僅是因為病人病情危急複雜,醫療處置必須既快又準,同時也由於個體處於危機中的情緒反應互相影響,工作人員的涵養更需要能『善解』與『包容』。」邱教授說。因此,她強調:「加護理並不是每一個護理人員都能勝任的工作,職務的要求中,學理技術的訓練與加強是其一;願意承擔繁雜、不容許錯誤的工作要求是其二;而可以包容病人與家屬不理性、不穩定的行為與情緒,則是最難卻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知識要分享,能力要匯集
得知獲獎後的邱教授表示:「每一個人的成就之後,都是眾人互相幫助的成果。」有感於這個獎項在護理界具有的指標性,並有助提於昇整體團隊的能見度與形象,邱教授便認為:本校有許多優秀的人才,應積極地推薦他們參與這類活動,協助更多護理人員展現自已的能力,以形成一股力量,推動學校整體的領導地位。她說:「畢竟,團體的魅力更勝於個人的魅力」。
本年度獲獎人,還有慈濟大學張芙美副校長、三軍總醫院李從業教授,及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陳麗華。邱艷芬教授將於五月十二日的「國際護士節聯合慶祝大會」接受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