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塔尖尋夢
撰文/出版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05-01-12 Wednesday
點閱次數:2429
▲ 賴春金老師於去年九月間以其豐碩的研究成果榮升教授
「對於生涯規畫我曾是很懞懂的,但幸運的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總有些貴人適時出現給予我引導與幫助,才能擁有今天的成績…。」「也因為接受過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在獲得升等後,所想的就是能勻出更多的時間加入志工服務,回饋社會。」
本校嬰幼兒保育系教師賴春金於去年九月間以其豐碩的研究成果榮升教授,在國內幼保教育學制近十年間方積極建構與提昇的同時,賴老師的升等不僅是其個人學術成就上的突破,更為國內幼保師資層級邁向新的里程。
賴春金老師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系,曾於國中執教五年,後重返母校攻讀家政研究所碩士學位,接著又到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取得家政教育博士學位。在外人看來,一路順遂的求學歷程,賴老師卻坦然自暴:「其實我很散的!年輕時的求學過程也很隨興。」成長於彰化北斗的農村家庭,父母提供自由與充份支持的教養環境,初中畢業後,即選擇了休學,在家人的安排下進入伯父的診所幫忙,當時除了對年輕資賦的自信外,對前途規畫可是沒什麼想法,倒是伯父的一句話:「只有初中學歷就夠了嗎?」提醐灌頂似地點醒了她,讓她重回升學之路,並於隔年順利考上彰化女中,爾後進入師大就讀。大學時期,生命中另一個貴人出現–甫卸任師大科技學院院長的李隆盛教授,不僅成為其生命中的伴侶,更鼓舞其邁向學術研究的路程。賴老師笑道:「當年,我們的約會地點常是圖書館呢!」在夫妻二人共築的夢想中,賴老師於教職服務期滿後,續攻讀碩士學位,並在民國77年,夫唱婦隨地攜著一雙兒女赴美展開留學生生涯。
「攻讀博士學位,是求學歷程中最辛苦的階段。」賴老師說。不僅因其為教育層級中的頂峰,更因處身異國,必須面對生活上、學習上的雙重調適。賴老師指出,語言表達是多數台灣留學生的弱點,在課堂上很難掌握先機與老師、同學達到熱烈的互動,因此課前的準備格外重要,而美國教育著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是台灣學生必須調適的,教授不時的丟出問題要求你自行搜尋,獨立思辨,在當下確實令人疲於應付,卻也藉此鍛鍊出「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尋功力及嚴謹的治學態度。
另一方面,一雙兒女的就學歷程,讓賴老師以其專業所學貼近觀照到美國的學齡前幼兒教保及小學教育制度。當時,長子就讀小學二年級,女兒就讀幼稚園,兩個小孩同就讀於學校附設的小學(美國將幼稚園納入義務教育,即所謂的K教育)。對於當地學校生活化的課程內容,激勵式的教育方法,讓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賴老師指出,美國的幼兒教育由社區開始,將社區的環境地貌、歷史沿革及人文特色融合於教學課程中,促發學童在熟悉的環境中觀察、探索、經驗與學習,進而認同自己成長的城市。她又推崇美國教育單位推動的「兒童閱讀計畫」,「兒童閱讀計畫」施行範圍不只侷限於校園,更結合當地社區內的速食店、玩具店等兒童樂於接觸的商家,由學童持有閱讀卡,在其閱讀的書籍冊數累積至一定積點時,即可至相關商店換取折價券或優惠商品,種種誘因激勵孩子樂於閱讀,並親近書本。如今,賴老師的一雙兒女皆以優異的成績就讀大學碩士班及學士班,她亦歸因於在孩子幼年期,不辭煩累的勻出時間陪伴閱讀,為他們奠定了喜愛閱讀及專注學習的特質。
在學成歸國後,因考量兒女的就學環境,賴老師先服務於國立編譯館,歷任編審、大學用書組主任、專科及職校教科書組主任,並於台北市立師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實踐大學等校兼課,保持與學界緊密的互動,以蓄積學術研究的能量。民國88年2月1日,進入本校嬰幼兒保育系,擔任副教授一職,並於89年1月至93年1月兼任教育學程中心主任,於其任內開辦幼稚教育學程、醫療資訊學程,以其豐富的學經歷背景,專研「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親職教育」、「幼稚園教材教法」、「托育服務專題」等領域。
在國內不同教育體制的授業過程中,賴老師也觀察到本校學生的優勢與特質,她表示:「學生於技職體制中有著較高教體制學生,更長期的學習,實務經驗、教具製作上的表現,皆受到業界的肯定;但在理論基礎上仍有待加強。」她強調,這是一個知識產業時代,唯有儲備知識,才能快速掌握新知,拓展創新運用的動能,她總鼓勵學生在語言能力(溝通)的培養、應用科技知能上的學習,不容鬆懈,更要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以扣合社會的脈動。
完成升等後,進一步的計畫是什麼呢?賴老師不假思索的說:「繼續研究。」她表示,教學與研究絕對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因此研究工作仍要持續。而回顧為學、就業的各個階段,總獲得許多人的引領與幫助,赴美留學時期,許多在地留學生及其眷屬熱誠地提供支援,協助她們一家渡過異國新生活調適的惶惑與忙亂,點滴記憶銘感於心,使她決心勻出更多的時間,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將感恩化為回饋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