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京都議定書」


撰文/葉明理老師


更新日期:2005-04-12 Tuesday
點閱次數:2296

最近您若看過「明天過後」這部影片,一定會震懾於片中所描述的景象,除了佩服特效的逼真外,您是否懷疑片中因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末日景象是危言聳聽?不要懷疑,末日降臨其實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科學家預測全球暖化現象將在未來十年內達到不可逆的臨界溫度,此臨界溫度指的是全球的平均溫度較1750年工業革命前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兩度,目前全球平均溫度僅剩1.2度就將達到此一臨界點,意味著衝過臨界點後,地球的涵養能力將不再能夠保守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科學家預估到2100年北極的夏季海冰至少有一半以上融化,影響所及,北極熊等極地動物將在二十年內絕跡、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國家將有大片土地遭到淹沒,屆時,將發生大規模的乾旱、糧食匱乏、水資源短缺、森林死亡、生物滅絕….等。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全球暖化的禍首是溫室氣體,其中二氧化碳就佔了七成,可怕的是這種氣體根本無法回收而且至少有效停留大氣中100年,地球花了幾千萬年到上億年時間才將一些動植物、化石等物質埋入地下化解為煤和石油,人類卻在一百年內把這些煤與石油挖出燃燒重新釋放回大氣中,這使得一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持續上升。劉紹臣還指出,由於深海收納並調節地球溫度的功能延緩了部分全球平均溫度達到臨界點的時間,人類除應感念地球的仁慈外,更應好好把握這得來不易的反省與行動的時間與空間。 1980年代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進步年代,整體的「地球意識」誕生,以及生態環境觀念的崛起,是那個年代的重大進步之一。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開啟了將包含「地球暖化」及「生物多樣性」等的「生態倫理」議題排入國際日程表的先端,其中生態議題中有關「地球暖化」的問題,於1997年在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達成共識,各國約定要促成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正式國際規範。這就是「京都議定書」的由來。 「京都議定書」是一項人類拯救母親地球以及拯救自己的偉大而動人的行動計畫的第一步。由於它所涉及的是工業化國家藉由自願的自我約束來背負拯救世界生態的主要責任,其範疇廣及全球,挑戰的是人類自私自利的習性與對地球予取予求的貪念,其難度可想而知。「京都議定書」所規範減量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及六氟化硫等六種,其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在2008-2012間,全球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平均減少到比1990年的排放量低5.2%之水平。為了能有效執行對抗全球暖化速度,其生效進程也變得複雜,其生效條件有:1)  締約國除簽約外,尚須各國國會確認通過;2)必須締約國全部加起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全球排放量的55%始可執行。因此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6%的污染大國美國、24%的歐盟、17%的俄羅斯、8%的日本以及可能後來居上的中國,是決定此議定書是否得以實施的關鍵國.。可是,在排放量排名第二的中國及第六的印度取得2012前的豁免權,以及美國澳洲拒絕參加後,這項人類自救行動一度幾乎胎死腹中,所幸在歐盟與日本努力奔走下,俄羅斯終於在2004年11月批准參加,使得「京都議定書」得以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歷經8年的努力,無怪乎歐日等國在生效日會如此狂歡慶祝!然而這只是人類自救的第一步,到了2013年條約進入第二階段,將要求全球所有國家加入,以及對未能達到目標的國家處以更嚴苛的處罰,以日本為例,若日本不能達到減少排放6%廢氣的目標,將在原來的6%外,另多罰30%減量要求。 由於溫室氣體是工業污染的產物,因此對各國的限制將直接衝擊各國的經濟發展,勢必進而引發一連串國際勢力的消長,有人說這是扭轉過去長久的東西方世界「意識型態的對抗」,轉變成南北半球對立、或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競爭、甚至是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的戰爭。這也是落實「京都議定書」的真正困難所在。「京都議定書」中對此一困境也有初步的解決機制:1)  排放權交易制度:就是減量成效超過預定值的國家,可以將多餘的減量配額「賣給」其他國家,或是同一國內不同工廠間相互交易(目前二氧化碳的配額每公噸值9.25美金)。2)遵約制度:就是對未達減量目標的國家處以罰金、加重減量目標、以及對其輸出品或未經排放量減量製程的商品,課以重稅、或甚至處以經濟制裁。3)替代能源與環保科技之發展:鼓勵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共同研發或對開發中國家輸出能促使減低排放量的環保科技技術,若能輸出或協助開發中國家減量,提供協助的國家將可獲得在排放量要求上的「優惠」。這三項機制將帶動全球人類思維與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排放量配額的價格化將可帶動「不開發的價值」的觀念落實,也就是森林的溫室氣體吸存量不僅可以減少空氣淨化成本(每公噸節省1.46美元),更可以將多餘的排放減量配額賣出,將促使更環保的「綠色產業」及「綠色新生活運動」成為另一種商機,甚至取代產污工業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對未符合排放量要求的國家或商品的懲罰以及以排放配額換取科技技術的作法都將促成各國自發性的自我約束和貧富國家的互助合作。 今年2月15日台灣六位大學男生露臀抗議政府對京都議定書影響的漠視,絕非譁眾取寵,而是十分沈重的提醒。地球暖化對台灣這個綴爾小島的危害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台灣雖非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我們對地球環境破壞的貢獻卻不容小覷,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全球排名第22名,我們也是慢性謀殺母親地球的劊子手之一!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生態學者兼肯亞環境部副部長馬阿薩依女士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儀式上指出:「京都議定書不僅需要各國政府及商業的努力,更需要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要救我們的母親,現在還作的不太好的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等作為早已不足,我們需要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與生活行動--「儉樸少慾」是唯一一條必走的路。就從今天起,光線不夠才開燈、隨手關水關燈、少用一張紙(即便是再生紙也少用)、少熬夜(熬夜浪費電!)、少乘車、少開冷氣、少買一件衣服、少吃一頓大餐、甚至少吃一塊肉都對環境有幫助(研究指出,1磅由飼養場中養出的牛肉要花費5磅的穀物﹐2200加侖的水﹐相當于1加侖汽油的熱量和大約35磅的表土流失)!回歸正常作息、學習親近自然元素、多吹自然風、多走路、多吃蔬果、少點物慾多點生活品質、、、這些新生活模式,不僅有益健康,還是拯救台灣、拯救全世界的不二法門!就從你我做起! (部分資料取自大紀元e報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