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跬步以致千里


撰文/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06-10-19 Thursday
點閱次數:2531

張淑芳老師近影

▲ 張淑芳老師近影


本校護理系張淑芳教師,今年2月以其專研領域婦女健康、骨質疏鬆、社區健康營造等研究主題之論文著作,獲升助理教授,對目前尚在研修博士學位的張老師無疑是項莫大的鼓舞,同時,對於積極提昇校內教師結構,深度發展技術實務,結合產學合作研究成果的近程校務發展目標上,著作升等的管道亦提供教師們一個蓄積學術能量,晉升師資層級的具體方向。


張老師於民國81年8月到校服務,見証本校自專科、學院,及至邁向科大的歷程,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學校敦促教師進修、升等的壓力,民國86年在校方的支持下,以在職進修身份進入台北醫學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當時,所撰寫的碩士論文,即選擇自己興趣鑽研的「婦女骨質疏鬆」主題進行研究,相較於同學們多在指導教授的計畫下進行研究主題,自己的研究則歷經了較長的摸索期、在欠缺經費奧援的情況下,亦增加研究的艱難度與壓力,但這段歷程則像倒吃甘蔗般,愈到研究後期愈有滋味,畢業後因為是興趣所在,反倒能鎖定目標持續不輟的研究。張老師表示,前面的辛苦,讓自己後來的研究方向有了篤定的基礎,畢業後即嘗試投稿,也很感謝學校在這方面提供的支援,除了系上辦理相關論文寫作的研習課程,鍾校長也以其豐富的編務資歷,引薦一些國外期刊的投稿管道讓張老師能拓展投稿的廣度及優秀論文於國際間的能見度。 張老師猶記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研究論文經SSCI期刊發表時,那種「雀躍」的心情,真可比擬初為人母的喜躍。對於投稿國際期刊,語言平台的障礙,是許多投稿者望之卻步的地方,而張老師以其個人的經驗指出,英文寫作的能力一定要親身操作,再經由外籍教師的專業審修、校訂,加以精進,一篇論文從準備到投稿大約1-2年左右時間,其間等候的焦急,面對退稿的挫敗感,再所難免,但要給自己一些時間,不斷的累積學術的能量;此外,編寫書籍也是將個人研究成果歸納整理的好方法,藉由著作的出版,亦能與課室教學內容相輔相成。 張老師目前於師大工業教育博士班進修,當年報考博士班有幸獲得鍾校長及戎教務長與時任護理系主任的張蓓貞主任給予進修的指引、支持,歷經兩次的滑鐵盧,使得有機會能自我檢視,透過不斷的內省與自我補強的機會,在第三年同時考上陽明與師大博士班,當初張老師會選擇以技職教育為主的師大工教系博士班研修,主要是考量本校多元化師資培育目標,因此張老師成為本校具有技職教育專業領域的唯一博士級師資;而在博士班的研修領域,張老師表示其經驗截然不同於過往護理專業的訓練,班上同學中,許多人都具備豐富的教育行政經驗,而男性居多的背景,也強化邏輯性思考的學習互動,讓張老師學會全面性的關照,了解整體技職教育發展的脈絡。   面對國內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精研於骨質疏鬆領域的張老師相當感慨政府健保機關對這方面的忽略,她以研究數據指出,65歲以上婦女一旦發生髖部骨折,骨折後第一年因併發症引起的死亡率高達15%,遠高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但現今,國內在骨密度的檢查上仍有很多的設限,致令一般民眾全然不知自己已是骨質疏鬆症患者;而更年期婦女,在停經後受荷爾蒙的影響骨質流失更加迅速,若不及早建立這方面的保健知識,很容易因一次意外的跌倒造成生活品質受創,甚或生命的驟逝,也因為這是國內醫療照護上亟需開發的領域,多年來,張老師孜孜矻矻鑽研於此,希望獲得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大眾的認同與重視。 面對當前的教育環境,張老師指出,家庭結構的少子化趨勢,技職教育將面對很大的衝擊,老師們也應掌握這方面的變化,了解可能發生的困境。可預見是,未來會有更多普通高中的學生進入高等技職體系就讀,這些不同於職校學生的學子們或者基礎科目較強,專業學理不足,如何開發更有創意的教學課程,多元化的教材,讓學生們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適當的接受督促與機會的磨練,以發揮其潛能與彈性,是老師該做的努力。畢竟,我們希望養成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會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的學生,張老師說。 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張老師悠遊於「教」與「學」的歷程中,她謙稱自己是個習於靜下來做研究的人,她非常感恩受惠於許多先進的提攜、校內同仁的協助,尤其是護理系蔡秀鸞主任,對於張老師這次升等的全力支持。去年,當張老師忙於升等送審的同時,正等待迎接第三個寶寶的降臨,對其母職、教職與學生多重職份的交疊,猶能具備如此旺盛的「產能」著實令人欽佩,對此,張老師表示,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行政主管、系主任的支持,即便在送審過程中,面對資料登錄的繁複系統茫無頭緒時,也有幸獲得人事室楊詠芳小姐耐心的協助,在在令她銘感於心,而家人更是最有力的後盾。或許,這也應證中國人常言:「自助而後人助」,若沒有她個人在治學路途中毅力的堅持、研究能量的蓄積,又如何連結他人的助力,始竟其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