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護96年特優教師獲獎感言---輔導特優獎


撰文/ 張善穎老師


更新日期:2008-01-30 Wednesday
點閱次數:3333


--------------------------- 到校服務時間:1992年 現職: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關於學生輔導,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學生會想來找我?」 我們都知道,當學生遭遇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在他們支持系統中的人選,老師總是排名很後邊,這意味著,只有很少數的學生會想到在第一時間尋求老師的幫助。為什麼呢?我想答案肯定不會是,學生們認為老師的能力不足,或者老師都很難找。 現在的通訊那麼方便,總有辦法聯繫上老師,而老師們的技能又不是問題,換句話說,如果學生想要的話,他們是可以找到多少能夠幫他們一把的老師。那他們為什麼不來呢?


我想原因很可能在於,因為他們和老師不熟,或者說,他們覺得和老師的關係僅止於課堂上的教學,下了課,老師們都一付很忙的樣子,要想聊點什麼都不太容易。而一個不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覺親切的老師,又怎麼會在他們急需幫助的時刻突然成為關鍵人物? 因此,如果我們想提升老師的輔導功能,我認為第一步要改變的,是老師面對學生的態度。請不要誤會,我無意要老師「討好」學生,這是絕對錯誤的。我的意思只是,身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學習著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我們的學生都是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他們不是中小學生。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這一點。



一個老師如果能夠把學生當作和自己一樣的成熟(或半熟?)個體,那麼我們就會了解,在人生的路途上,他們也有對於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惑,就像當年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我認為,正是這種「同感心」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讓學生會想主動找你談。親子關係不也是類似的道理嗎?
        每個老師也許真的都很厲害,但是如果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幫助學生成長,那麼那種厲害就只是對老師自己而言有意義。
        身為一位老師,如果我可以陪伴同學走過人生中一個難關,哪怕只是小小一個難關,我都不認為這會比寫一篇文章、完成一份學術報告,或者主持一項專案計畫來得更無關緊要。為人父母的不都這麼說嗎,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回,而坐在我們課堂中的學生,他們的成長不也是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