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屈原-向自殺說不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08-06-18 Wednesday
點閱次數:4184

學生以行動劇改寫屈原投江的悲劇

▲ 學生以行動劇改寫屈原投江的悲劇


時間推移至二千三百多年前,如果你在汨羅江畔遇見感時憂國,踽踽獨行的屈原時,你會如何阻絕他投江自殺的意圖?
        在粽葉飄香,龍舟競渡的端節前夕,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結合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新光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等多個社團法人,從生命教育的專業角度出發,關懷自殺防治等相關議題,策劃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學習體驗,並吸引近六十多位校內外人士共同參與。
        這場名為「搶救屈原–向自殺說『不』」的生命教育活動,於6月6日上午假本校親仁樓B118大廳舉辦。活動中藉由現代版行動劇,彩繪「生命曼陀羅」的藝術治療體驗,及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等專業輔導人員的現身說法,引導與會學員透過愛與關懷的體悟,尋找心靈的龍舟渡口。


學員共同參與「轉化生命曼陀羅」藝術治療 活動

▲ 學員共同參與「轉化生命曼陀羅」藝術治療 活動


活動開始,由曾副校長育裕與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李玉嬋所長共同主持,該所研究生們先以現代版行動劇詮釋屈原式的鬱悶,藉由諮商引導程序,改寫不投江之心情轉折,拋出整場活動的主要議題。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秘書長廖文瑾醫生,在隨後的短講中指出,自殺防治不只在結束自殺的行動,更在於提供當事人如何好好活下去的信念。他表示,儒教中以「未知生焉知死」詮釋入世的人生哲理,但生命教育的學習中,如果「死」是生的對立與辯證,我們更應透徹、深入地認識生命中黑暗的幽谷,以「未知死焉知生」的逆向思索,積極開啟生命的新意與價值。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也是本校校友的呂欣芹曾經歷至親自殺的喪慟,並在師長協助下走出傷痛,投身自殺者遺族的關懷.。她指出.,自殺者遺族,是事件發生後失落的個體,經歷難以言說的自責、沈痛,根據國外的輔導經驗指出,最能幫助自殺者遺族的,正是這群經驗難以承受之痛的遺族團體,藉由陪伴、支持,讓悲傷成為一個成長的過程,並在成長中卓越。 活動的另一段高潮,由藝術治療輔導員引領各分組學員,在現場輕柔樂音中,靜心體悟各自的生命歷程,以自製的彩色鹽砂,藉由撥灑、堆疊、手指的摩挲,於畫紙中彩繪出個人的心靈圖像,從局部的個人角落,連結至他人的角落,呈現出巨幅、色彩斑斕的「生命曼陀羅」。隨後,又引導各組學員執起畫紙的角落,轉動聚攏鹽砂,轉瞬間,所有的圖像不著痕跡,卻堆疊出層層色塊,象徵著生命中與他人的交融;或許生命不完全走在規劃中,但經由與他人的互動、分享,獲得情緒的釋放,交互學習的體會與關懷,轉化出不一樣的生命顏色。


林綺雲教授率領所有學員宣誓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林綺雲教授率領所有學員宣誓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活動最後,由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長也是生死所教授林綺雲,以象徵宣誓手勢的五指牌,率領所有學員宣誓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林教授說,「評估、關懷、陪伴、自助、求助」是自殺防治的五訣,搶救生命工作不容遲疑,需要大家投入,以人溺己溺之心努力伸出手來,牽攜、陪伴身邊有自殺意念的人渡過人生困境,守護他的安心與安全。整場活動在宣誓聲中畫下節慶與自殺防治工作的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