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文學獎」第三名
撰文/ 護二一E 莊盈彥
更新日期:2009-03-23 Monday
點閱次數:3382
你是否還在埋頭做著你認為對的事?今天“他”就要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告訴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最後的14堂星期二的課”在每個禮拜的星期二,為作者米其上一門課,閱讀了它,不知不覺我的人生也正悄悄的上一門課。
你的遺憾是什麼?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記得小時候老師常常會出類似的作文題目,而我只會隨便的寫一些,把遺產分好阿,和親人們告別阿,等等……,只因為總覺得死亡會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但在此課讀完此書後,我卻很認真的思考著這個問題。文中墨瑞說:「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你思考這些事情,一直到你要死了為止。
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還貸款、買新車、暖氣機壞了得修理-----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句:人生就是這樣?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些什麼?」在這喧鬧的社會中,反觀滄海一栗的自己;每天奔波忙碌的穿梭在都市裡,望著不停轉換的紅綠燈、擁擠的車道,街道上人們來來往往,整天的忙碌下來,肩上的壓力早已讓自己喘不過來,現階段應正值青春的我卻只能用考試和報告來讓提升自我認同感,縱使我如此汲汲營營的過生活,但瞬息萬變的世界卻從未為了我這顆忙碌的棋子停止轉動,光陰也不曾為我駐足,倘若我從未閱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我永遠就不會空出時間思考何謂我的人生?當然,也就不會體認“準備人生”不能等到老了才驀然回首而悔恨不已,一想到此,便覺得又害怕又慶幸,文章中提到「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半夢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
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週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的有目的、有意義的事。」看看自己打從懂事以來,每天只想著如何能夠讓自己爬到頂端,過著富庶安穩的生活,盲目的追求生活,讓自己一頭栽了進去蒙蔽了自己,開始忘了認真用心感受自己與週遭萬物的存在,難怪,社會上的人們常自覺精神生活貧乏,這是因為大家都漸漸忘了該怎麼關心別人愛別人,甚至也學會遺忘如何愛自己,文中墨瑞對於生活及死亡的態度與一般世人形成強烈對比,藉此提醒了我,對於過去與現狀的哀傷與憂愁我們應該哀悼,但千萬別為它停留太久而陷入自怨自哀,別忘了,只要還有一口氣都還能決定未來,這便使我不免回顧到文中墨瑞要米奇問他一些問題,而米其整整列出了一份清單,第一項問題便是死亡,他微笑、溫和的回答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這句話出自於當時被診斷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且高齡70歲的墨瑞口中讓我很震驚,他怎麼可以把死亡描述的如此雲淡風輕,是阿,誰會無聊去想自己會死這件事,而縱使曾經想過,也常只是腦中的過眼雲煙,稍縱即逝,待到有一天能深刻體會時,可能早已臥床病榻而奄奄一息了,這不免使我想到文中一開始作者由於一個意外使他想起了恩師墨瑞,進而得知其遭遇之處境,作者帶著愧疚的心去見他的老師,但令人詫異的是其換來的是墨瑞恩師用他所剩不多的生命為他親自教授人生這門課,也許我們常常自覺很忙,所以告訴自己沒有空暇時間去關心週遭的朋友、親人或任何愛的人,但在閱讀本書後,我發現那都只是我們“懶的付出”的藉口,但請想想,若當你想付出而來不及時,你會知道,你得到的這些時間遠比失去的少很多。
何謂死亡?何謂活著?「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這句話讓我反省,一直以來我從未真正的生活,由於生活太過安逸,因此我不常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是“用心享受”去體驗生活還是“用身享受”去過生活,我拒絕當個活死人,因此我希望能學會如何面對人生甚至死亡,因為如此,我才會知道什麼東西對我們是重要的,而在細細體會其箇中真諦後便可發現眼前所追求的並不代表一切,就如先前所不被我看重的人事物,我開始發現其重要性,而先前急於追求的某些事物,後來發現其價值並非所想這麼重要,每天我們都須盡力的活著,因為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而正因人生只有一次,機會不會再來,所以盡快找尋讓自己“真正活著”的意義是很必須的!
▲ 評審評語:
文筆尚稱流暢,但部分段落分別未明.然對「最後的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讀後心得強烈,確能表現出感受生命及生活的真實意義而有所體悟,全文充滿人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