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聽說在歐洲


撰文/
聽語所碩二 蔡佳恬


更新日期:2012-10-11 Thursday
點閱次數:4205

歐盟合照

▲ 歐盟合照



        兩個禮拜,能發生多少事?能對一個人的生命產生多大的衝擊?這個暑假在奧地利格拉茲舉辦,為期兩週的「語言治療臨床專業密集課程計畫」,正掀起我內心一場寧靜卻巨大的革命……。
        1993年起即由歐盟總部補助,並由比利時Lessius  University  College之語言治療系所辦理的「語言治療臨床專業密集課程計畫(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Intensive  Program;簡稱SLP–IP  Program)」源自於Erasmus教育交換計畫,於歐洲經濟共同體之各大學間實行,目的在於促進歐洲學生以更自由且多元的方式學習專業與歐洲各國文化,並分享不同教育資源。今年由奧地利格拉茲FH  JOANNEUM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大學語言治療系辦理;本次共有十二個國家、共計十八個聽語系所師生參加,臺灣為唯一的非歐洲國家。


擺攤介紹臺灣

▲ 擺攤介紹臺灣



        豐富多樣的課程主題分為五大範疇:(1)語言與認知、(2)文化與語言之多樣性、(3)語言治療療效評估與實證研究、(4)早期預防與療育、(5)科技輔具。講師分別來自此次參與的十二個國家、十八所大學,課程架構由正常機轉至異常與障礙,由基礎知識到臨床觀摩,一脈相承,組織非常完整。此外,課程內容多為講者本身正在進行的最新研究,許多發現與成果對慣於讀英語文獻的我們,都是完全陌生的,因此,上完一系列課程,好像發現新大陸,又有不同領域的新知等待我們開拓、發掘。
        除了吸收新知,課程中的文化衝擊也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課程之一是由本所的童寶娟老師與埔里基督教醫院的趙文崇院長聯袂介紹中文的讀寫障礙及臺灣早療現況,對我來說,雖然算是相對熟悉的內容,但上課中歐洲同學的回饋,卻讓我由不同面向重新檢視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系統。另外,來自臺灣、目前任教於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的劉麗容老師,則以文化多樣性為講題,討論現代人皆應具備的國際觀,並提出每位語言治療師都應該是一位「領袖」。這對整整兩個禮拜,只能以非母語的英語溝通、同桌的組員可能來自五或六個不同國家的我們來說,實在是感同身受,加以劉老師撼動人心的演說技巧,同學的迴響都非常熱烈。在臺灣,多文化議題的重要性(如雙語議題、新住民子女等)在聽語界逐漸浮現,身處主流強勢文化(住台北、說華語的閩南人)的我卻鮮少思考、甚至意識到不同文化在社會中的位置。現在我漸漸懂得關注自己世界以外的事物,這是密集課程中,非常珍貴的收穫。


向大家介紹台灣

▲ 向大家介紹台灣



        「語言治療臨床專業密集課程計畫」持續兩週,主辦學校安排兩位不同國籍的學員同住一間寢室,並在每天課程結束後,安排晚餐或參訪格拉茲古城的活動,以促進學員交流。兩週的密集相處下來,年輕的生命交會而互放光芒,專業的交流在友誼的浸潤下更顯深刻。從事溝通障礙研究的我們,也因為只能以較不熟悉的英語溝通,體會到不等程度的溝通障礙:尋字困難(這個字要怎麼用英文說…)、語暢異常(我我我…我的文法好像錯了)、和嗓音異常等(說英文好緊張…失聲),也體會到,面對溝通有障礙的談話對象,和善的臉龐和耐心等候,才能讓對方順利地表達自己(感謝歐洲同學們的友善)。
        十天的課程雖然短暫,但種下的種子足以在未來的幾十年間長成大樹。我們讓搞不清楚臺灣和越南的歐洲同學認識美麗的寶島:我們有美食、美景、美人,我們的聽語專業有非常嚴謹的訓練。我們也在人數相對較少的臺灣聽語界以外,認識了截然不同的語言治療師養成背景和文化態度。如果一位朋友就是一扇窗,這次參訪認識的語言治療師朋友們,在我的世界打開許多扇窗,帶來的光,讓即使是最黑暗蒙塵的角落也盈滿晶瑩燦亮。「啊,原來世界這麼大!」是這趟旅程最常出現的驚嘆。看到了大大的世界,再回來看自己,即使最平凡的日常也充滿驚奇,最微小、最視若無睹的不公也是嚴重的姑息,而總跳脫不出的牛角尖痛苦,似乎也不再如此令人窒息……擺脫習性的桎梏,似乎僅在轉念間。換雙眼睛看,框框不見了,而活力正源源不絕。每日澆灌這歐洲帶回的種子,心的力量也一起發芽茁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