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老騎士們的心靈奇蹟
撰文/
生死所碩三 簡嘉吟同學
更新日期:2012-11-09 Friday
點閱次數:3573
▲ 與服務對象合照
一、實習機構簡介:
我的實習機構是台北市立浩然敬老院,為公立老人安養機構,服務對象為設籍臺北市之低收入戶且無直系血親親屬之60歲長者及家暴、受虐長者之緊急安置照顧服務處所。雖為養護機構,卻為長者的生活營造溫馨快樂的銀髮家園為積極目標。『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為機構的服務核心理念,視老如親老,使每位長者皆能獲得優質且有尊嚴的生活。機構的服務目標為「安全、品質、專業、尊嚴、團隊、效率」,並致力成為老人安置照顧機構典範,承諾提供長者優質生活、維護長者生命尊嚴、強化長者人生價值。有院長、副院長及秘書各一人,下設敬老組兩組(致中敬老組、致和敬老組)及保健養護組,並設社會工作組、行政管理組、政風室、會計室、人事室等業務單位。而我的實習申請是經由社工組接洽,實習場所的安排及資源提供則由保健養護組負責。保健養護組主要由護理專業人員組成,辦理院民醫療保健及養護服務,帶領我實習則是護理長及其他負責團體業務的護理師。
▲ 聊天陪伴
二、諮商師在此機構可以做的工作
因為我本身是護理背景,曾經一度以為和護理專業人員工作的互動應該是沒問題的,真正進入機構中工作時其實不然,或多或少在執行面上還是會有相抵觸的時候,例如對個案保密原則上面,究竟我要在護理紀錄內寫出多少與個案會談的內容,都是讓我備感壓力的部分。在還沒跟院長開會之前,輔導員與社工師一直認為我是護研所的實習生,對於我獨自與個案一對一的會談是很驚訝的,認為長輩不會輕易接受我的單獨會談,加上我並非機構人員,不是長時間接觸長輩,在長輩的戒心下一定會拒絕我的。這樣的挑戰對於初到機構實習的新手諮商師來說,真的讓我心裡很慌張。
實習機構其實沒有任何心理師的資源,很多輔導員主要的工作傾向於社會福利資源的提供,對於心理方面的服務則很難顧到。當時,機構有一位剛診斷罹癌、有嚴重自殺意念的長輩正在處理,當時的輔導員認為相當棘手,因為這位長輩對人的不信任感、情緒不穩定極拒絕任何人的接近,使他們在無所適從。院長很關心這位長輩的情況,還為此預備開了一次個案研討會,當我知道這個訊息後,便先尋求機構護理人員的同意參與了會議,而且在會議之前,我先了解在發現有自殺意念個案的處理流程,包括一問二應三轉介的重點、自殺守門人的原則和林綺雲老師自殺學課程的相關書籍。參與會議過程中,我適時的提出專業的建議。因此,院長及其他專業人員(包括護理人員、社工師、輔導員及照服員)都了解我可以協助的內容是甚麼,也願意協助我接觸這位長輩。從此刻我才體會到,在適當的時機與場合宣傳自己的專業工作會讓我諮商工作的執行更為順利,尤其是得到上層的支持,或許在一個不熟悉諮商專業工作的機構中,會讓我的到更多的資源。
除了自殺防治外,機構內長輩們也常有健康方面的問題,所以所上李玉嬋老師醫療諮商所教導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放鬆技巧和冥想是我常在個別諮商和團體諮商內和長輩一起工作的內容: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壓的管理上,如何給予正確資訊、運用認知行為理論駁斥非理性信念、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重燃長輩們恢復健康的正向力量及情緒宣洩等等。過程中我發現長輩們非常接受這樣的方式,我認為我與護理專業的不同在於心理諮商多了"情緒宣洩與引導",尤其壓力的形成和壓抑情緒有極大的相關,也因此我更致力於"聆聽個案的內在聲音"而不只在數據控制和健康性為的執行。
根據老人的發展任務:老人從嬰幼時期至今度過許多的人生階段與危機,有過種種成功與失敗的豐富經驗,過去的經歷成為現今老人規劃與完成未來生活目標的基礎,強烈地影響老人對自己的信心與期望。老人有其特殊的生活經歷與發展任務,促使老人以不同於其他年齡階層者的態度來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歷程,老人生死教育的重要課題,即是在於提供適合老人需求的教育課程內容,協助老人獲得適性的能力解決身心靈的種種問題,圓滿如意地完成人生任務。這正是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與師範體系學校心理諮商研究所不同的地方,更顯獨特的醫療專業,所以我在機構也提供長輩對於身體控制感喪失而感到悲傷的失落議題、發展危機所引發的失落議題及面臨死亡恐懼的探討與覺察。
▲ 慶祝活動
三、對實習場所的感想
獨自在實習機構實習,因為實習機構沒有其他心理師的資源,有時會感到孤單;沒有同學一起實習,缺乏同儕諮商師的討論;很多工作內容無法立即和督導討論,時空的限制我也發覺有缺乏立即性的感覺。雖然如此,和長輩們工作的經驗卻讓我很愉快,尤其當時遇到節慶和長輩一起慶祝時,感受到不一樣的大家族氣氛,溫暖又融洽,彷彿,我們真的是一家人一般。或許機構可以再多開放實習生的名額,讓實習生有更多同專業人員腦力激盪的過程,我想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