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與創造性思考


撰文 / 尤昭良


更新日期:2004-09-18 Saturday
點閱次數:1578

「類比」(analogy)意即「類似比較、比喻」,是很常見、有趣而又能啟發靈感的思維方式。


日常語言裡,人們常運用類比來說明事態:「這就好像是…」、「比方說…」、「譬如說…」時常耳聞;而一些慣用的成語或譬喻,如「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亦頗能以喻明理,深入淺出。 事實上,很多概念亦由「類比詞」來表達,如藉用「人體部位」來比擬「山的部位」而稱:「山頭」、「山腰」、「山腳」;或以人體功能來稱謂器物,如「電腦」、「電視」、「怪手」;以衣服之「領袖」比擬「首長」;以「田地」之產能稱「人心」為「心田」、「心地」;以「白衣天使」比喻護士等等;即使在科學中,類比亦有助於新概念的表達,如「電子軌道」、「大爆炸」、「黑洞」、「遺傳密碼」、「類比語言」、「人工智慧」、「雲室」…等。 在推理的活動中,類比屬於廣義的歸納,且只提供蓋然性的推測。明顯的例子,如前陣子的火星熱,當時曾引發各界對於「火星上是否有生物」之好奇,人們將火星的生態條件與地球的類似處互相比較,而加以推測。這種以「兩物的類似」做為推論的基礎:由兩物有若干屬性相似,從而推測它們其他屬性也可能相似的思維方式,如我們常說:「甲之於乙,猶丙之於丁」,其可靠性之強弱與所選擇的類似性是否具備本質性與關鍵性有關,其中並且含有不確定的直覺與想像力之運作。然而,類比的主要功用並非推論本身的正確性,而是在於啟發靈感與提供具創意的解決線索。 類比思維可以幫助人們於數學解題時,由既有的經驗中,透過已熟悉的運算模式而得到啟示,進而找出「舉一反三」的解決方案;科學家也常建構與實際事態類似的「模型」,來控制、觀察事物的變化情形與因果關係;法律上也有「類推適用」,用以類推法律未規定的類似案例,以填補法律漏洞;文學家與詩人之廣泛運用類比於譬喻、隱喻與象徵,自不待言;藝術家更經常運用它,而由自然界裡獲得藝術創作「觸類旁通」的創意與靈感。 建築師貝聿銘於東海大學的路義教堂之造形類比祈禱的雙手;澳洲雪梨歌劇院模仿海濱的貝殼;古人由鳥的啄食而發明筷子;書法家王羲之與黃庭堅分別由鵝群移走與船槳動態的韻律而領悟筆法;反之,最近「雲門舞集」的「行草」則由書法的行氣體會舞蹈的韻律等等,不勝枚舉。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悟出浮力原理的例子廣為人知;富蘭克林也運用類比經由「電風箏實驗」研究雲層的閃電;哲學家笛卡兒曾將整個宇宙設想為一個「供水控制系統」,並將此一構想運用到人體的大腦;其實,自古以來人體即被比喻為「宇宙的縮影」,名「小宇宙」(microcosm),而稱實際上的宇宙為「大宇宙」(macrocosm),因為二者都精密且類似地含有物質性與精神法則,也因此,人可以小宇宙的「身心和諧」象徵「大宇宙的和諧」,或希冀「效法自然」而達到「天人合一」;同樣地,占星術亦可藉由星座來預測人生之種種。 由上可知,常久以來,類比實際上廣泛地被運用於靈感的培養、概念的表達、藝術的表現、事理的譬喻、推理的進行、以致於跨領域的研究;它亦將有助於了解更多不同事物間的可能關聯。世界充滿了繽紛多樣的事物,同時也蘊涵潛在的類同一致;許多新思想與新研究領域的開創,最初即是領悟到不同領域間之聯繫與類似,再經由審慎的推理與不斷的驗證,終而被發現與確定。因此,妥善的運用類比思維乃有助於諸多學科的創造性思考。


參考書目: 1.李靜、宋立軍、張大松,<最具創造性的類比技巧>,《科學思維的推理藝術》,台北:淑馨,2000,114-151。 2.邱美虹,<類比與科學概念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1卷6期,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