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的母親---談未來管理
撰文/
戴月明醫師
更新日期:2015-04-14 Tuesday
點閱次數:3441
診桌前坐著一個滿面愁容的母親,不單是兒子的亞斯柏格症加過動症讓他困擾不已,由於不斷接到老師的電話,必需常常臨時趕到學校去處理兒子在學校的行為問題,又因為不斷必需向老闆請假,十分擔心再這樣下去,自已的工作可能不保。
當問到家中是否有人可以協助或分擔壓力時?這位母親開始淚如泉湧,不斷數算家中的每個人的不是,從自已多病的婆婆,到在加護病房掛病危的父親,到常喝酒很少回家的丈夫和完全聯絡不到的弟弟,唯一可以聯絡的人是自已的小姑,但小姑的回覆常常是一句冷冷的「這不關我的事」,每次溝通的結果,只會讓自已感到更受到傷害,會讓自已十分猶豫是否還要再打這通電話。
相同的問題反覆在許多個案家屬的口中聽到,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如果現在讓這位心痛的母親繼續說下去,可能花一整天也講不完,而且如果治療者跟著家屬一起難過下去,可能花上一整天都沒有什麼改變。
通常這時候我會適時打斷家屬漫長的回憶錄,開始跳到下個主題:「未來」,而大部份的家屬聽到要討論「未來」,最常見到的反應就是一臉茫然,因為從來沒有想過,也沒有醫師或任何人曾經討論過。所以得到的反應都是很迷糊和模稜兩可的,但仔細想想,一下子要家屬回答這麼複雜的問題,的確也是不容易。
接下來就開始使用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拿出一張空白紙,好好記下家屬對「十年後」的想像,包括會住在哪裏?會在作什麼工作?經濟上的狀況?家庭的狀況?以及身體的可能狀況等…..,最後再問一句「這樣的未來,你滿意嗎?」。如果家屬不滿意,就反過來問「你滿意中的十年後,是什麼樣子?」再一一記下。
再來就是重頭戲上場了,為了要達成「滿意中的十年後」,我和家屬一起一條一條的討論:要如何準備或做什麼改變呢?通常在很多問題的糾結中,最大的關鍵點就很快的呈現了,這時候已經沒有所謂誰對誰錯?誰應該誰不應該。因為,如何達成「滿意中的十年後」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可能要趕快開始準備,因為十年可能很快就到了。
比較麻煩的情形是有一部份家屬對未來「十分自信」或是「十分樂觀」,似乎不需要特別的調整或改變,自然會「很幸運的」達成。這時候往往就要提醒家屬們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挫折或困難,這些問題通常也是現在已經遇到的,或是已經可以看到的….如能力不足、經濟困難、遇人不淑(或遇到小人)或遇到強大的競爭者等等。經過提醒後再一同討論接下來怎麼做。這時候醫師的專業就十分重要,尤其是不同疾病的預後完全不同,是否有規則服葯或心理治療等效果也不相同,如果能讓家屬可以明瞭自已孩子的未來狀況,可以更有效的規劃。
「不要再抱怨過去,趕快準備未來」常常會讓家屬感覺這個醫師很冷血,不但能提供家屬所需要的溫暖和關懷,甚至要舒發內心感受都被打斷;但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家屬自已找到自已的未來,陪著家屬一起規劃及起步,可能比花太多時間反覆抱怨過去,來得有效多了。
會談結束後,診桌前的母親情緒穩定多了,雖然仍然心痛,但是似乎已經知道下一步該如何作了,也許我改變不了這個母親和他的小孩的過去,但是也許我可以陪著他們一起改變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