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講座】王儷靜老師分享性別平等教育對教學的啟發


報導\教務處 鍾明君

圖片提供\教務處教學發展組


更新日期:2022-06-28 Tuesday
點閱次數:4544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組在6月8日舉行線上教師研習講座,邀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王儷靜演講,以「身為學生的老師:性別平等教育的啟發」為主題,從教師角度探討如何傳授性平知識給學生,並分享在語言上的轉譯、代間差距等平衡授課經驗給本校教職員生。


▲ 王儷靜老師為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性別不平等是自古至今在社會上習以為常的事,當把它作為教材時,必須留意事件、經驗、用詞以及語氣。王老師分享素養導向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透過帶著學生閱讀理論、分享生活經驗,並與其他同學討論,檢視生活中的性別關係。她在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裡安排「性別小旅行」活動,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及實際訪查高雄、屏東的性別地景;本次演講分享「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原為二十五淑女墓)」小組的活動設計,這25位13-18歲的女性於1973年上班途中因船難身亡,後續因習俗上未出嫁的女性不得與家族葬在一起,而合葬在該紀念公園。學生透過歷史角度反思過去到現在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事件,並將探討成果在課堂分享給大家,達到翻轉教室的效果,讓學生更能對此議題加深印象。


▲ 王老師分享「身為學生的老師:性別平等教育的啟發」。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務經驗不斷在邊界徘徊,除課堂傳授既有理論外,教師與學生互動也可能加深/緩解師生的緊張關係。雖為大學教授,王老師仍重視學生在課堂或課後的信件或上課札記,她表示透過學生的描述與經驗分享,可以協助不同傾向的學生面對與解決生活困頓;她也提到現在社會仍存在種族、性別、階級、身心、年齡歧視等現象,面對這些社會議題,教師可以「Unlearning」(反學習)來解構與反思成長過程遇到的不平等,並透過現有的新知來了解同學的處境。最後王老師也呼籲教師,教學時可以嘗試提問式教育,透過學生經驗學習,同時在課堂上提出各個問題讓學生反思、討論,透過教學培養啟發學生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