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玲教授專訪》循著母親步伐走上護理專業 期勉學術研究走團隊路線


撰文/出版組 郭心怡


更新日期:2005-03-10 Thursday

點閱次數:3370


「會走上護理專業,完全受到母親的影響。」助產研究所高美玲所長小時常在週末假日陪伴母親到衛生所加班,看著身為護士的母親做血型篩檢,甚至動手幫忙,高所長憶及當時母親和同事阿姨對於小小年紀的她,看到鮮血竟然不畏不懼的樣子,嘖嘖稱奇的讚說:「真是塊做護士的料。」 升高中時,原本同時考上公立高中前三志願和「台灣省立台北護理專科學校」(本校的前身),但遵從母親的決定,選擇走向護理的道路,雖然心理覺得放棄公立高中有點老大不願意,但直到正式進入護專上課後才發現,班上同學都和她一樣,各個在國中時都成績優異,方能如願考進護專,心境轉趨平衡,始定下心研習護理課程。畢業後為了和以前走升學路線的同學爭一口氣,如願插班考取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就讀,大學畢業後,先到榮總服務,走入臨床實地幫助病人後,才真正引起對護理的興趣。



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是,在榮總任職時,曾陪同某位實習大夫診斷一位女病人,大夫診斷為子宮肌瘤,並要求當時任職護士的高所長親自觸診女病人的肚子以體驗病灶,結果她以護理專業和在校所學的實際經驗觸診後,感覺到這是一位懷孕初期的孕婦,之後誠懇請求醫生和準媽媽明天千萬不要進開刀房,更不可照X光,以免對胎兒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然而醫生與護士的話,誰比較具有公信力呢…?由於這位女病人最小的孩子也都到達高中的年齡,因此對於高所長的話更是半信半疑,最後高所長以她個人聲譽擔保和堅持,勉強進行了驗孕的程序,証實了女病人確是初期懷孕,這位準媽媽第二天即辦理手續出院,免去一場不必要的手術。這件事情給了她一個很大的啟示,體認到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非常重要,對病人的身心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引發她再進修的決心,同時心中暗自期許,藉著自己專業能力的再提昇,改善護士人微言輕的職場環境、以及不公平的工作待遇。 在榮總工作三年後,遇到一個和南非某醫院合作,可到當地做護士的機會,高所長打著先到南非工作,除了可賺錢更可就近到歐洲自助旅行的如意算盤,所以先報考托福通過第一關篩選,當要進入第二關口試測驗當天,正巧碰到GRE的報名,由於必須親自報名,她下了大夜班後忘了口試的事情,直奔GRE報名現場,造成口試失踨記,急死一票親友們。但也因此,最後陰錯陽差的通過GRE考試,順利申請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在她攻讀博士期間,引導她走入產科護理的天地,延申日後護理的專研領域


86年取得博士學位,在林壽惠前校長催促下,返回北護擔任副教授,而這也是台灣大專教職升等中允許博士可直接任職副教授的最後一年,此後皆改為從助理教授起始,因此高所長常感謝在護理學習的路上,一直遇到很多貴人提攜。時至93年2月,終於以多篇學術研究論文的發表,獲得學術界肯定,並升任為教授。 在這段發表學術論文創作期間,正值家庭、教學和研究三方面的壓力和煎熬,但高所長總是以「感恩的心」來度過人生的低谷,她回憶起當年在馬里蘭大學讀書時,因課業繁重承受巨大壓力,曾三番寫信給牧師,希望牧師替她祈禱,然而連續三個月寫了三封求救的信,牧師始終沒有回音,正感失望之際,學期終,牧師不期然自動回了封信,表示他雖沒有回信,但高所長這一學期亦安然渡過,課業也順利過關了,因此,以「每次只考慮一個難處」(one  day  at  one  time)的心理來過日子,不必過度擔憂,所有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這次的經驗養成了高所長在往後的日子裡,不論學術研究、論文寫作或人生的挫折,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收獲,即使一天只寫了一行的文字,都會抱持著每天只為今天完成的事情感恩,讓她心裡產生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她完成所有不可能的任務。 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高所長認為應該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走團隊合作路線、互相扶持和支援,在學術生涯的道路上不孤獨,亦可提昇論文的創作能量。 最後,她以校友和老師的過來人經驗,期勉在校生,在讀書技巧方面,不要太依賴老師的講義,應增加自己閱讀的廣度,才能養成批判思考的能力。此外,在校時是人生求學精華時段,不必急著出社會打工,同學應藉此培養平日讀書和涉獵知識的習慣,為將來的學習之路打下良好基礎,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