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殯葬教育考察的省思
撰文\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曾煥棠教授
更新日期:2008-11-27 Thursday
點閱次數:3904
此次作者分別在二○○八年四月前往湖南、澳門和五月前往上海進行中國大陸殯葬教育考察,主要重點是以大陸最近十年來殯葬教育的發展狀況為主。作者提出兩大項考察心得,其一為「大陸殯葬專業教育與教學情況」,另外一項是「大陸地區殯葬教育最近十年的改變。最後作者提出五項建議,包括台灣應該要和國際組織如NFDA建立合作關係。
大陸殯葬專業教育與教學情況
中國大陸殯葬專業教育制度開始於1995年,當年的兩校首批學生的入學代表著中國大陸正規化、專業化、系統化的殯葬管理專業教育的誕生,也是開起了現代殯儀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殯葬教育。這兩所學校分別是民政部濟南民政學校殯葬管理專校和民政部長沙民政學校(該校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前身) ,這兩所學校截至2000年下半年,共為全國殯葬行業培養輸送了具有中專學歷的專業人才一千餘人,那時候中國大陸殯葬行業出現了首批具有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科班」人才。1999年是中國殯葬教育提升整體水準的一年。當年,中國的殯葬學科有了自己的高等學府。首先,民政部民政幹部管理學院增設了大專層次的「 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同時設置「殯儀技術與管理系」。同年11月8日中國民政系統唯一的一所民政高校——民政部的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掛牌成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殯葬高等教育專業——殯葬系隨之誕生。同時河南省民政學校、湖北省民政學校、福建省民政學校等省屬民政學校也陸續成立了殯葬專業教育。2000年中國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把「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首次列入國家專業目錄,成為中國「社會事務服務類」專業領域的新興專業門類之一。
在教材編撰方面,中國民政部曾經編寫《民政業務培訓系列教材》以作為殯葬書籍的統一規劃與要求根據。民政部濟南民政學校教師孫樹仁同志主編了《殯葬管理》一書,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殯葬教育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殯葬管理的專業教材。接著,民政部濟南民政學校又組織專業教師編寫了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課程的《中國殯葬史》、《火化機技術》、《防腐與整容》、《殯儀服務》等系列講義。濟南民政學校為了加強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和民政部101研究所一起於1996年試刊了內部不定期的專業學術刊物《當代社會事務論壇》,已故老人趙朴初先生親自為校刊題寫了刊名,國際殯協主席馬瑞特先生也應邀擔任了本刊國際技術顧問。在殯葬教育的學術研究上,1998年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原民政部長沙民政學校王治國(筆名王夫子)老師的專著《殯葬文化學》一書,該書的問世出版不僅促進人們對殯葬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也促進了殯葬專業教育的發展。隨著中國殯葬專業教育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層次的發展,殯葬專業教育也有賴於殯葬研究成果。
另外一個出版重鎮是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該所在1999年出版了中國大陸殯葬行業第一本行業雜誌——《殯葬文化研究》,至2008年已經出版了51期。該雜誌的誕生,被稱為是填補了殯葬行業文化建設的空白。八年來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上海殯葬年鑒》、《喪事活動指南》,其中規劃的二十四本《殯葬學科叢書》教材已經出版了16本,最後的八本即將完成,除此之外還編印了各類論文集多種,參與多項課題研究等。
大陸地區殯葬教育最近十年的改變
(一)中國大陸殯儀科系已經開始走向較高層次的教育體制,高專以下殯儀學生人數已經出現停滯不再增加。
大陸殯葬學校都是隸屬於民政系統而且是以職業學校為主,西元1995至2005年是全盛時期有四所高專和四所高職,大部分都是單獨招生。但是現在僅存長沙和重慶是高專民政技術學院、武漢和福建是高職民政學校,其他學校的相關殯葬科系都已經轉換系名另行辦理其他類科的教育了,另外增加了上海理工學院的殯葬碩士專班。現有殯葬學生人數高職民政學校大約100位,高專民政技術學院大約900位,殯葬碩士專班30位。
目前大陸主要相關機構除了上述幾個之外,還發現幾個有特色且是在茁壯當中的(1)。天津永安生命教育與殯葬文化研究:該所成立於2005年,起源於由海峽兩岸三十多位專家學者聚首天津,舉行“殯葬文化與生命教育研討會”研討生死學。(2)湖北四二七科研所:該所是大陸民政系統最早從事殯葬設備研究與生產的單位之一,是一個業務上屬湖北省民政廳領導的集科、工、貿於一體的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中國殯葬協會團體會員。
(二)大陸殯儀專業目前沒有實施證照制度、殯儀專業人才的培育也沒有完全配合考用合一
魯虹(2008)認為大陸殯葬行業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大陸殯葬行業對於職工沒有資格要求,平均學歷在上海都會區還能維持到初中以上,多數具備高中學歷,但是其他非都會區則多數低於初中學歷。第二是大陸殯葬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普遍不受尊重、層級低。他建議要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殯葬網絡體系,包括高層次的人才培育:現有上海理工學院開設殯葬業研究碩士班,高級研修班。證照制度為主線的在職員工培訓。立體化的殯葬專業教育:作為加強殯葬職工的素質教育。此外,花言(2008)也著文強調在大陸實施殯葬證照制度的重要性,更說這是改變中國殯葬教育落後的一貼「猛藥」。他提出的重點或是理由有,殯葬證照制度是提供給殯葬教育市場一種為證照而學習的需求,他稱之為「無證不得上崗、無證不得提升」。殯葬教育在中國不普及的原因是行業被歧視、汙名化、社會地位低。殯葬行業不僅只是勞動服務業而已,該行業和其他行業最大的差別是它要具備很豐碩的人文素養,舉凡詩詞歌賦、藝術、音樂等,還包括哲學和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
(三)殯儀行業逐漸民營化
這次在長沙考察特別發現殯儀館週邊開始有殯儀廣告和私人的葬儀用品店、禮儀服務公司,但是規模都不大。其中還有一家公司是幾年前由台灣人出資的公司,據說幾年下來這家公司虧損了將近五百萬人民幣。整體來說,殯儀行業中,不論殯儀服務,殯葬用品都是在以政府的民政系統下運作,據說法令已經修改可以民營了,但是能否審核通過仍是由民政部官員自由心證下審核,同意的標準不一。殯儀行業的發展現況並非本次考察重點,而且取得民營的相關資料似乎也相當不易。
(四)在教材編撰方面逐年飛速成長
目前大陸已經有一本殯葬行業的專業雜誌《殯葬文化研究》,只可惜這本是屬於上海殯葬協會的內部資料,雖然是免費交流但若不是該協會的會員就很不容取得。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上海殯葬年鑒》、《喪事活動指南》,二十四本《殯葬學科叢書》,還計畫編印各類論文集多種,參與多項課題研究等。加上上海理工學院的高級研究班的成立,未來大陸殯葬的研究論文與著作將是相當豐碩的,指日可待。反觀國內,中華禮儀協會代表國內的殯葬行業的專業雜誌《中華禮儀》,在內容上就顯得相當的單薄,主要是因為經費不足、撰稿人才有限和企畫編輯及需增加更專業的人員。國內有關《殯葬學科叢書》先前以楊智和五南出版社的叢書較具特色,空中大學生活應用學系生命事業管理組開設課程的書籍陸續出書以後將成為台灣地區的特色。
(五)墓園結合藝術、公園並進行生命教育
此次的考察有兩處非常有特色的墓園,第一個是上海的福壽園,這是一個私人的墓園,具有很周詳的組織文化與規劃。它是中國十大典範公墓之一,特點非常的多,該墓園被稱為是藝術、悲傷療癒的公園。園區清潔開闊,讓人覺得清爽,開放給任何一位想來走走的人。園區每年都有一個主題,例如「放下承擔」、「安身立命」。它也具備各國的墓園特色:義大利的雕塑、美國的草坪、中國的林園。並且以企業化的經營,還經常對員工進行人文提升的活動。在這裡可以進行墓園雕塑學、園林學、文學與藝術、關懷學等教學,是塑造殯葬學術風氣與研究聖地。園區的人文關懷,可以透過生命紀念園區進行回憶、追思以產生正向思考、靈性提升與超越。開創生命紀念園區讓家屬可以參與以進行悲傷撫慰。第二個是上海濱海古園,這是一個公立的墓園,比上海的福壽園稍具歷史,一樣具有很周詳的組織文化與規劃,因為園區的經理級大都參加上海理工大學的高級班。特點非常的多,包括有入口兩旁的字「哀思寄濱海、葉落歸古園」。是中國十大典範公墓之一。以企業化的經營,ISO14001認證的機構。每年接待100多批的訪問或是考察團。最早在園區內設置名人文化陳列室、陳列館。2007年開始設置公益墓區「愛心苑」、收置貧困或是無名屍。進行有創意的活動和生命教育結合:公祭海葬、海葬紀念碑、免費篆刻骨灰者姓名、音樂集體葬禮、花語葬。創辦時空郵局,就是家屬寫下紀念親文的書信投遞處。提升社會的道德觀感和鼓勵、家屬體認園區的各項服務是被尊重、各種活動如公祭海葬已經被多數人認為不是不孝的做法了。
建議
台灣殯儀專業要持續實施證照制度、有助於殯葬服務的提升。台灣應該要和國際組織如NFDA建立合作關係,甚至在短期內爭取到台灣舉辦亞洲殯葬用品和論壇,藉以提升台灣的知名度、業者的視野。台灣殯儀專業人才的培育應該要繼續且要朝向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如同大陸思考到初中階的職工技能培訓、工階經理人的培訓、甚至學術的專研人才培育。建議將來可以進行殯葬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瞭解先進國家殯葬教育的過去,現在更能知曉它們對未來的規劃,以便及早因應。積極辦理兩岸殯葬產學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