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節課–談大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撰文/ 運動保健系 賴世烱老師
更新日期:2010-05-17 Monday
點閱次數:3609
▲ 教學典範轉移,由強調「教」至強調「學」。
德霖技術學院辦理「98-99年度教育部獎勵教學卓越計畫-教師教學成長系列研習活動」,99年04月14日(三) 13:00~16:00之研習主題為「如何上好一節課-談大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本次研習活動之主講人為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蔡進雄所長,研習地點為德霖技術學院堉琪樓B1會議中心。蔡所長自臺灣師大教育所博士班畢業,他以自身求學及教學之經驗,於會中提出教學相關之議題,包括教學的定義、元素、教學理論學派、教學典範轉移等。他認為教學是勞心、勞力且勞情的工作,所謂勞情(emotional labor),在於教師應具備足夠之教學情感,上台講課,就是要付出感情。此一論點與諸多傑出教師所認同之教學戲劇化有不謀而合之處。
▲ 在學生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蔡所長認為,教學典範已經轉移,轉移之方向為從強調教至強調學,教師教學應越來越注重學生學到多少,而不是教師教了多少。他並以「在學生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為結語,期勉大學教師要熟悉所教之科目、學生、方法,展現熱情的同時,要當個快樂的老師。
現下大學教師之教學,要兼顧者多矣。學科知識係屬必須,如何教學亦要懂得,屬性特殊之課目更要瞭解其必要之教材教法。社會大眾對教師端修養之期待不可謂不高,但如今大學之生態已不似以往,到大學求學者皆被視為消費者一般,供給者(大學本身及在大學裡之相關工作者)之所作所為則必然地當為提供優質產品、且不損害消費者權利為主要考量。
大學運作或許合乎部份經濟學之原理,然而大學之道,仍在明明德,啟發學生原本光明德性之意涵,現今社會似已鮮不復見。本次研習會探討之主題是大學教師應如何上好一節課,其實教學法有千百種,而學生亦有千百種,再多樣、再活潑之教學法僅是教學之用,遑論教學之體何在。教者願教、能教、且可教,仍要遇到願學、能學、且可學之學生,教學之道方存,師生之道可矣。
文末以蔡所長引用Robert Reineke之語鑑己(蔡進雄,2009):「教學觸動心智,而評量則觸動心靈」(instruction touches the mind, assessment touches the heart)。
蔡進雄 (2009)。論大學教育階段的教學評量倫理。評鑑,17期,頁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