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創意教學特優教師–吳庶深老師


撰文/ 生死所
吳庶深老師


更新日期:2011-03-15 Tuesday
點閱次數:4370

2008年在本校舉辦寬恕教育叢書簽書會,(左三)吳庶深老師。

▲ 2008年在本校舉辦寬恕教育叢書簽書會,(左三)吳庶深老師。



        庶深為廣東中山人,1962年生長於香港,大專聯考成績不理想因而無法在香港大專院校進修,對於讀書升學的堅定鬥志,轉而報考及就讀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大學期間,我格外的用功、堅持,及師長同學的幫忙、支持,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轉到台灣東海大學攻讀社會工作碩士,碩士畢業後,與校友李玉珍女士結婚成家,安頓於台灣,並積極計畫到國外修讀博士一圓夢想,過程經歷了十次的托福考試,終在第十一次考試得到理想的分數,申請到英國伯明罕大學進修,追隨國際知名盲人教育學者-侯約翰教授  (Professor  John  Hull)。經過四年八個月的艱苦奮鬥完成教育博士學位,同時間博士論文更榮獲「美國死亡教育與輔導協會(ADEC)」所頒發的1999年度研究生最佳論文獎  (Richard  Kalish  Award  for  Best  Graduate  Student  Award)。


2011春節於高雄拜訪學生一家。(左一到四)吳庶深老師及家人、(右一到三)本校學生及學生家長。

▲ 2011春節於高雄拜訪學生一家。(左一到四)吳庶深老師及家人、(右一到三)本校學生及學生家長。



        1999年從英國返台後,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在此時期兩個女兒分別出生。在忙碌的教學、研究與演講推廣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關心自己工作的成就,忽略了與家人關係的經營及健康身體的維護。就在此時,逐漸步入中年的庶深遭逢糖尿病之苦,選擇離開原本任教的學校,轉往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現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繼續教育工作。八年工作期間,感謝師長、同學們的關心,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越來越穩定,並且有更多個人的時間,藉著信仰找到心中的力量,深刻體會健康是美好人生的根基,更加珍惜與家人、朋友之間的相處。在生命的反省過程中,對生命教育有更深的體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團體,用心推動台灣及華人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與人分享生命的美好。
        敢愛敢不恨的課程設計,是師生共努力的成果,我在2008年的時候,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第二屆校友蕭可音、第三屆校友王佳玲合作編寫「敢愛敢不恨-青少年寬恕教育課程與教學」一書。融合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的內涵,發展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協助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的衝突及情感的傷害。



        在本校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中,有鑑於青少年在談戀愛及分手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傷害,我致力於生命教育及寬恕教育的教學與推廣,先後兩次(2008年、2009年)於大一心理學課程以閱讀書籍、演出模擬生活實例的情境劇等多元的方式融入寬恕教育,並舉辦寬恕教育相關講座-「敢愛敢不恨」講座、「分手路上~愛的寬恕樂曲」講座,邀請戀愛達人及具豐富實務經驗的輔導工作者,與同學面對面討論。多元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程,並思考寬恕的重要性及如何落實於個人的生命經驗。誠如A同學的分享:「『敢愛敢不恨』對於這句話我覺得很好,愛情本來就是不可能一直都是如你所願,如果愛上了一個人到了最後變成了恨,那多不值得。如果相愛的兩個人到了最後一方已經不是像當初一樣的話,那在一起有什麼意義呢?」另外,B同學與相知相惜兩年的男友分手,經歷了一番痛苦,透過課程的學習與分享,她在網誌上打了這句話:「『我不恨你了,甚至原諒你殘忍的理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各自美好的人生,不是嗎?謝謝我們愛過,謝謝我們遺憾,還有謝謝你,讓我學會-愛。」在本校進行的教學過程與成果已發表於台灣安寧療護雜誌第十四卷第一期(2009)  ,並於2010年十一月由大陸汕頭大學出版「汕頭大學全人生命教育論文集」。這次獲獎也特別感謝師長們的肯定及同學們的支持,讓我們彼此體會到:『選擇寬恕就是預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