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曾煥棠教授》研究生死、喪葬、信仰.另類課題


撰文/出版組 郭心怡


更新日期:2005-05-10 Tuesday
點閱次數:3327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曾煥棠教授

▲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曾煥棠教授


本校生死研究所曾煥棠教授,是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領域在社會人口學、老人學、死亡學等,目前投身鑽研生死學、信仰與價值、喪葬改革等相關課題。
        對於台灣留學生常選擇歐美為留學地的刻板觀念中,曾教授的南非學經歷不禁令人好奇?曾教授憶及當年在台大的成績,原本有機會到美國愛荷華讀書,但最後選擇到南非,主要考量到經濟因素;大學一路半工半讀的他,因為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與台大是姊妹校,因緣際會的爭取到三年的獎學金後,毅然前往南非,從台大農業推廣教育的領域,轉換為專研社會學並以人口計量為主要研究方向,在南非攻讀研究所期間,同時到南非的人文社會科學院做專案研究助理。


曾煥棠教授全家福

▲ 曾煥棠教授全家福


由於南非攻讀博士學位在入學時,要事先擬定研究題目和方向,當時曾煥棠教授原本計劃研究有關「南非當地人口遷移及生育率的關係」,詎料,經過二年辛勤研讀後,指導教授卻驟然告訴他,此論文題目理想甚高,卻因論及「土地政策」有其不可行性,因為當時南非政局正值推翻種族隔離政策鬧得沸沸揚揚、任何涉及政治議題都碰不得。如此巨大轉變造成他身心靈的挫敗,因為獎學金額度只剩一年,論文研究方向及題目卻要從零開始,未來的研究歲月即可能要在軟囊羞澀中重新開始,這使得他一時不知何去何從。
        此時,他選擇暫時淡出與沈潛,曾煥棠教授說:「老師、同學們發現我有半年的時間不見縱影,好像在校園裡消失了。」原來,他跑去做了三教九流的工作,充實荷包去了,同時又可增加人生閱歷和研究靈感,例如跑去當導遊、法院翻譯官、坊間移民案件代辦業者…,更曾一度想轉業,本想乾脆在南非自己開業做老闆,賺起移民代辦費來了,可是後來發覺,當時南非時空環境不利於台灣移民,其一當時南非政府的移民政策仍較獨厚歐美國家,其二當時台灣移民南非者,多屬於龍蛇混雜「跑路中」的經濟犯之流,自己身處其中,深感並非理想的工作環境和落地生根之處,冷靜理清頭緒後,發現仍醉心於學術,於是整理好心情,重新回歸校園。


在這段入世閱歷期間,結識了一位可愛的女孩子,正是現在陪伴身旁的妻子,當時,她也在南非攻讀學位,遇到瓶頸與生活適應的障礙。所以二人相依相伴一路走來,最後激發曾教授博士論文轉為研究「台灣移民在南非適應問題」的方向,因為身歷其境,加上研究對象就在自己週遭,所以在一年內取得博士學位返台。
        1993年起任職於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社會學相關課程,直到學校開始發展有關「生死教育」相關課程後,曾煥棠教授也投身其中,並和林綺雲老師、李佩怡老師、林惠珍老師共同研發本校生死學相關課程,也是本校生與死研究室、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的開創元老之一。曾教授目前著重在探討死亡的社會議題、信仰與價值、喪葬改革及生死教學設計等,提到喪葬雖難免令人聯想到毛骨悚然的畫面,可卻是人類文明及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記憶中,經濟的窘迫一直敦促著他更積極學習、嚼取吸收豐富多元的知識,同時努力爭取更多工讀機會,並將二者不時做串連整合,在工作中學習更多的知識經驗,結合到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不過也有令他難堪的經歷,例如在台大就讀期間,每個月「用力」打工掙取三千元生活費,免強度日,卻因為某天同學們起鬨,認為他是班代,提議要他自掏腰包為自己辦一個慶生會,這使得曾教授有苦難言,只能咬緊牙根足足花掉半個月的生活費慶生自娛娛人,這讓他深刻體會到經濟窘迫帶來的挫折壓力。
        因此,他常鼓勵同學,在校時可以適度工讀,但要和未來工作或自己專業領域相結合,曾教授憶及大學工讀多是爭取為學校教授們的研究案做田野調查或做訪員,過程中,他不只蒐集研究資料,更藉機從中學會訪談和研究的技巧,有助於日後的學術研究工作,另外更在工讀中思索如何進一步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使工讀經驗類化為未來可活用的技巧和資料庫。例如他建議護理系同學就可到診所、美容中心、健診中心之類相關的單位去工讀,這些都是可以有計劃的累積專業知識經驗和資歷的地方,這樣工讀才有意義。他無法認同時下學生打工是為了多賺零花錢,雖然父母己經給了零用錢,但為了能夠有更多的金錢買名牌服飾滿足物慾需求,所以四處打工,只求時薪高的工作,工作性質卻毫不選擇,這就不是他鼓勵工讀的目的了。
        正因為曾教授認為任何知識都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起作用,因此強調通識課的重要,他憶及在學生時代曾修過一門課,是有關如何製作冰淇淋的,雖說原本是抱著老師給分很甜及學期末還有冰淇淋可吃的心態去修課,可老師很認真的教,他也很認真的上課抄筆記和製作冰淇淋,回想起這一段,他笑著說:「任何的學習,都是在為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做累積。」
        
        對於在人生的道路上或學術研究生涯中,遇瓶頸時怎麼辦?曾教授的方法就是會先去聽幾場演講,在過程中天馬行空的想著、串連著,有時演講內容會激發靈感,使得心中的問題迎刃而解。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諮詢他人,在協談過程中,得到他人經驗和協助,也是一種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