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眼耳穴全息保健
撰文/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葉美玲、陳靜修
更新日期:2005-05-10 Tuesday
點閱次數:3476
近年來,電腦和網際網路的使用儼然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隨著近距離工作時間增長,電腦作業的使用頻率增加,也使得人們難免會產生某些眼睛的問題,像是常常會覺得眼睛酸累、乾澀,眼睛會容易怕光、流眼淚,眼皮常眨個不停,眼睛也經常呈現發紅的現象等,更甚者則是近視的發生。所謂的近視,乃是指視近清晰而視遠模糊,主要是因為眼球軸的前後徑增加,使得影像落在視網膜前,造成視覺上的模糊。當近視度數愈深,眼軸不正常增長就愈嚴重,此時,若不減緩其度數增加的速度,便很容易衍生出視網膜變薄、眼底出血、眼球血管增生,甚至有視網膜剝離等合併症。目前,近視可透過配鏡使用、隱形眼鏡、角膜塑型或是雷射等方式來治療,雖然已明顯的減低度數,但無法改善增長之實際眼軸,仍有合併症之風險存在。
另一個困擾的視力問題,是常見的老花,即視遠尚清而視近漸昏。別以為已有近視或遠視者,就不會有老花現象,其實老花眼是伴隨老化而出現,只是發生年齡的早晚會因人而異,一般以年齡超過40歲者常見。既然無法對抗這自然法則,倒不如正常的生活飲食,適當的運動及休息,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或許是延緩視力老化最好的方法。眼睛雖然是人體五官當中體積最小的一個,但卻是靈魂之窗,所以若是眼睛有問題,將會造成生活以及工作上的諸多不便。
根據中醫學理論,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與耳部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所以耳與人體各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生理聯繫。利用耳穴來治病最早起源自漢朝,直至1956年,法國醫學博士NOGIER應用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胚胎學的觀點,提出了耳穴分布規律大致如一個倒置胎兒的「耳像胎兒」學說,才將耳穴全息之應用予以發揚光大。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把耳穴治療歸屬於微刺系統並形成一套耳醫學,耳廓有肢體或內臟的相應點存在其上,且按系統呈現一定的規律性。
所謂「人有病,耳有變」,是說當身體有病時會在耳穴對應部位上會出現「反應點」,例如變色、凸起、脫皮等,透過適當的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能使身體內部產生調節作用,繼而改善健康狀況,即是「刺變區,人轉健」。操作時,以右手拇食指挾持耳廓,並以拇指腹貼以『王不留行籽』施以耳穴按壓,直至耳朵感覺熱、脹、痛時,即刻停止。與護眼有關之耳穴點,可以取神門、肝、腎、眼、目1及目2等穴(請參見視力保健耳穴位置圖,引自「我有好眼光」)。由於王不留行籽取得較不易,亦可以市面常見之磁珠替代使用之,不過皆應在有中醫經驗的醫護人員指導下操作,以避免有發暈或其他不適現象發生。在此,介紹一招簡單的護眼耳穴全息保健DIY,其實,早在清代被譽為長壽皇帝的乾隆就將「耳常彈」作為保健的秘訣之一。主要是運用耳穴按摩方法來進行自我保健,以溫熱的雙手每日按揉雙耳廓數次,按揉方向是採由耳尖至耳垂,並由外而內的進行,直至耳廓感到發熱、發脹為止,此方式簡單方便、容易操作,提供您作為平日保健參考之用。
綜觀,時常進行自我視力保健是相當重要的,千萬別因一時疏忽,而造成眼睛一輩子的遺憾!不論您是近視、老花或是視力正常者,皆提醒您以下視力保健之維護要點,像是近距離用眼應每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室內光線至少應有60-100瓦的燈光照明以維持一定的亮度,但避免在強光下閱讀,電腦螢幕最好擺放在視線下方約10-20度並距離眼睛30-40公分,讓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螢幕,可使頸部肌肉輕鬆,也可讓眼球暴露在空氣中的面積減至最低。看電視時應每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電視螢幕與眼睛的距離至少要300公分,或是螢幕對角線的6-8倍距離。總之,視力的維護與保健需要您自己的關心與參與,願在您的努力下能擁有一個「好眼光」!
本文資料部份引自葉美玲、陳興夏、陳靜修合著之「我有好眼光:親子護眼手冊」(2004:聯經出版社)、葉美玲、陳興夏、陳靜修合製之「我有好眼光:親子護眼互動式多媒體影音教學光碟」(2004:聯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