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典型夙昔-重讀林文月先生散文
撰文\三更有夢
更新日期:2023-06-28 Wednesday
點閱次數:3239
五月底,於新聞中得知知名作家林文月於美國加州過世,享耆壽九十歲,心裡一陣感傷,想到於我而言上一代的女作家已逐一凋零,其留下的行誼、風範則封存在當年曾感動著我們的字裡行間。從書櫃上拿出《交談》、《飲膳札記》等散文,當時的出版品鉛字較小,封面設計素樸莊重,紙張也見泛黃,但書頁中婉約的文字,清暢的筆意,仍輻射出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林文月,台灣彰化縣人,身兼學者、作家與翻譯家身分。外祖父是《台灣通史》的作者連橫。雖然身為台灣人,卻誕生於上海的日租界,於當時被視為日本公民。她曾述及,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自收音機播放出來時,她與日本同學跪地垂首聆聽,同感悲痛;不幾日,臺灣光復。自己又從日本人變回為中國人,站在勝利的一方。「這是那時代臺灣人的一種矛盾」林文月說。隔年,她們舉家遷回臺灣,開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成長中經歷的矛盾、杆格,並未影響她日後的交遊、治學。在《讀中文系的人》散文輯中,收錄她訪舊感懷之憶,更有其浸淫於中國文學研究上的堅持與熱愛。
「一個個鉛印的文字,在我閱讀的剎那,如此鮮活生動地變成低沉微弱又似乎十分熱烈的聲音」
1969年,林文月先生獲國科會補助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擔任研修員,成為她個人事業重要的轉捩點。除了接受純文學月刊邀稿,寫出《京都一年》的旅遊散文創作。更因投入唐代對日本平安王朝影響的比較文學研究,而開始了《源氏物語》的古典文學翻譯。這部譯作斐聲文壇,幾度將她「中文系人」的身分,被誤解為日文研究者。在《交談》散文集「予豈好辯」一文中,她自謙於翻譯專業所知有限,執譯《源氏物語》所憑藉的是一股對文學的理念,以及不服輸的毅力。在那五年半的譯事期間,「同時也證明給自己看到一個事實:當人的精神專注投入而亢奮時,不但不會氣餒疲倦,反而可以將此精力旁伸及他事…同時間,還出版了兩本傳記–『謝靈運傳』與『青山青史』(連雅堂傳)」相信,這也是許多孜孜矻矻於教學研究者的人所共感的吧!
「一個保留古典遺跡的驕傲,同時又慷慨地兼容今日科學文明的都市。這是一個奇妙的都市,在這兒,低矮而古老的日式木屋,可以和鋼筋水泥的新型大樓比鄰;在這兒,三味線的弦音,可以和爵士熱門音樂並存…。新與舊,傳統與時興,在這個都市裡是如此協調交融著,散發出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這就是京都之不同於東京的地方,這就是京都之不同於奈良的地方,也正是京都之所以為京都。」《京都一年》收錄了1970年林文月先生在京都生活寫就的紀實散文。不同於浮光掠影式的遊覽賞勝,她更深刻描繪日本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如「歲末京都歌舞伎觀賞」一文,不僅只形容表演的過程,甚至還大篇幅描述京都歲末的生活習俗、歌舞伎的發展源流,在抒情寫景的文後,附加不少的查考註解。
「我的三種文筆」中,林文月先生談到「論文、創作與翻譯,三種不同文筆,帶給我個人莫大的快樂」,她也述及年輕時喜歡繪畫,當年投考大學,「台大中文系」、「師大美術系」同獲錄取(當年大學入學考制與今日不同),只是後來選了中文系。在其散文隨筆中,也常能看到她那雙「繪眼」,用細膩筆觸勾勒出人物的面容,事物的形貌,如收錄在《交談》文集中的「臉」,不過是深秋壅塞車道上,與一個稚齡女孩的幾度照面,卻讓人對生活中的緣份遇合,無端興起感傷與流連,淡雅婉約的文字,極富韻緻。
而1999年出版的《飲膳札記》,可說是台灣飲食文學先驅之一,記錄其在家宴中經典的十九道菜。在書的「楔子」裡,她自言,喜歡在家宴請朋友小聚,為避免重複的菜色款待同樣的客人,她以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人的名字。讀到此,身為讀者你會和我一樣,驚呆了?日後,看林文月先生的傳記紀錄片時,她也笑稱:這是書呆子做法。但於我而言,那份好禮與體貼,蘊含古風;連做菜都像做學問一樣的用心,讓人好生佩服。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林先生更進一步指出,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而在料理步驟、人情憶往中,身為主婦的她更不忘諄諄叮嚀:魚翅昂貴,烹調非易,因此宜安排於前半席,避免客人已無胃納饗食;而居家宴客,別盡窩在廚房裡熱火朝天的瞎忙,如何配搭冷食,適時製造飲食歡談氛圍更為重要。生活的智慧和品味,在這最細微的家常中展現無疑。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享耆壽而終的林先生,或早已遠庖廚經年,但曾以文字與我們熱烈交談的「優雅聲影」,相信仍迴蕩在許多喜愛她的讀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