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畫與評量II講演活動紀實


撰文/教務處


更新日期:2017-01-18 Wednesday
點閱次數:3842

「教學計畫與評量II」講座實況

▲ 「教學計畫與評量II」講座實況



        教務處於105年度12月19日於教學大樓G310再度舉辦主題為:「教學計畫的撰寫與評量II」之教學研習演講,並邀請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張瑞村副教授主講,在場教師及行政同仁均熱情參與並歡迎致意。
        張老師首先以教學教案設計、教學評量基本概念、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 等面向闡述說明教學計畫與評量之重要,並建議以比較教案「實例」作為教案「規範」或「參考」格式,如:護理情境模擬教案等,以簡報說明教學評量基本概念,包含教學評量目的、種類等;期瞭解教學起點以適當安置學生;規畫教學活動及調適步調;診斷學習困難及提供回饋;評定學習成就及成績。
        另依據教學歷程及評量目的,臚列說明教學評量其基本類型與種類,包含: (一)  教學前評量如:安置性評量,其目的在單元教學前實施,以決定班級教學起點、應否復習舊教材內容、教材和教法之適當選擇,及學生精熟程度確定,再調整教學計畫、進行分組教學,或安排學生在特殊班級學習。 (二)  教學中評量如:形成性評量及診斷性評量,形成性評量其目的在比較重視測量所教過特定內容的學習結果,以及使用結果改進學習。應被視為教學歷程中,針對教學活動進行「品質管制」重要活動;診斷性評量目的即是針對形成性評量所無法矯正的嚴重障礙,提出更精密診斷訊息,以供採行必要治療措施參考。為綜合和精密的評量,需要專業輔導教師或諮商專家協助。如學習輔導為診斷性評量。 (三)  教學後評量如:總結性評量,其目的係在教學結束後,針對教學目標達成程度及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總檢討,並評定成績等第。除評定成績外,亦可作為一種評鑑課程目標和教學效果適當參考資料。
        張老師以「常模參照評量」及「效標參照評量」等方式說明教學評量之種類概念, (一)  常模參照評量:為解釋個別評量結果時,以該樣本團體平均數為參考依據,依其團體中所佔相對位置解釋個別評量結果的教學評量方式。旨在區分學生彼此的成就水準,作為決策參考。 (二)  效標參照評量:以教師教學前設定的效標為依據,依其達到標準解釋個別評量結果的教學評量方式。旨在發現學生完成學習和尚未完成學習之原因及困難,以改善教學和學習。通常以紙筆測驗及實作評量等形式進行。
        張老師參考吳裕益學者著作,說明實作評量係模擬自然情境下之實作測驗,其模擬程度高於紙筆測驗,以了解真實生活情境模擬之程度差異,並可發現各領域之實作測驗,其測驗情境之真實性各不相同。
        實作評量相近於真實評量,如校外實習課程之實施。並以呂美慧學者著作說明真實評量之六種理解層次,說明真實評量意義,包含:說明、詮釋、應用、洞察觀看、論證同理、發表自我知識,以界定實作表現及產出之判準等。  
        綜上,「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設計」之首要依據,藉由「教學目標」為最終準則及「評量目標」之衍生依循原則,發展各層級課程所需之「實作評量」,並克服實作評量於一對一觀察判斷之所需執行之困難及產出之作品呈現等因素,以職場行業分析為首要工作,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教學計畫與評量創新設計,進行教學與學習積極互動,期將學習評量取代教學評量,終以建構並落實優質之教學目標。
        最後本講演在大家熱切掌聲中結束,感謝這場教學理論實務之經驗分享與洗禮,為在場聽眾留下真摯的寶貴心得與教學交流傳承。


頒發感謝狀予張瑞村副教授

▲ 頒發感謝狀予張瑞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