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訓練我們的手、掌握我們的生命』系列報導


撰文/楊瑞珍老師


更新日期:2005-05-09 Monday
點閱次數:2132

乳癌是世界所有婦女共同的健康議題。台灣婦女罹患乳癌不僅逐年增加,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比較歐、美與台灣乳癌明顯的差異是,歐美婦女乳癌的發生傾向於更年期之後,死亡率也隨著乳癌篩檢的推行而正在逐漸下降中。反觀台灣在近二十年間,婦女乳癌,發生率約上升六倍,死亡率約增加四倍,且此一趨勢仍無減緩跡象。值得關注的是,乳癌在第一期發現的,美國約有60%、台灣只有20-25%,換句話說,大部分的台灣婦女在診斷時就已經出現淋巴侵犯或遠處器官的轉移了。 事實上,乳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雖然目前仍無法以免疫途徑來預防乳癌,但卻可以透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來降低疾病造成的毀形或死亡,並維護治療後的良好生活品質。 乳癌治療的預後、乳房切除的範圍、及生活品質的維持,與發現及治療時的腫塊大小很有關係。資料顯示,若我們能夠使偵測到的腫塊大小減半,就能夠使死亡率減少二分之一;甚至,若所有的病兆都能夠在早期被偵測到,那麼,乳癌的死亡率將可能降低90%。 乳癌的常見臨床表徵: 無痛性乳房腫塊 腋下淋巴結腫大 乳頭凹陷 乳頭異常分泌物 皮膚橘皮化 皮膚下陷 疼痛性的乳房腫塊 腫塊潰瘍 MammaCare乳房自我檢查法,能訓練婦女偵測出0.3公分的乳房腫塊 常見的乳癌篩檢方法包括: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專家乳房理學檢查及乳房自我檢查等。這些方法相輔相成,忽略任何一種都會造成篩檢的漏洞。 事實上,大部分(90%)的乳房腫塊,首先都是由婦女自己或配偶發現,再透過醫師的理學、影像及細胞組織學等的檢查,加以確立診斷。故,乳房自我檢查扮演著基本的、關鍵的角色。遺憾的,婦女通常是在偶然中或不精確的檢查過程中發現腫塊,發現時腫塊可能超過2公分,甚至腫瘤已經轉移了,這樣的發現降低了檢查的價值。 有鑑於此,要提昇乳房自我檢查的價值,首先必須要改善檢查技巧的精確度及敏感度。『MammaCare乳房自我檢查法』,是一根據科學實證發展出來的乳房檢查方法,此方法經過研究證實能提高乳房自我檢查的精確度,並提高婦女正確偵測出乳房腫塊的能力,經訓練後婦女能偵測出小至0.3  cm的乳房腫塊,這也是乳房自我檢查敏感度的重要突破。



MammaCare乳房自我檢查法,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中的一群學者,包括Pennypacker,  Goldstein,…等博士所發展,他們從1970年代開始投入乳房自我檢查法的研究與發展,至今已累積了30年的經驗及成果。 MammaCare與傳統乳房自我檢查最大的差別是,讓學習者知道『要摸什麼』及『怎麼摸』,以改善過去婦女在檢查時,總是不知道自己在摸什麼的疑惑與不安。 MammaCare研究小組與外科醫師合作,經過十年發展出,逼近於真實人體組織、結構、密度、壓力及觸感的乳房模型,利用模型中的正常組織與異常腫塊,讓學習者能夠知道真正摸到腫塊的感覺是什麼?這提高了乳房自我檢查的敏感度。 MammaCare研究小組也從乳房解剖生理、病理及臨床的相關研究中,萃取出乳房檢查技術的重要元素5  P(詳見圖示);MammaCare特別強調檢查技術必須正確、完整,這樣才能提高乳房自我檢查的精確度。 MammaCare乳房自我檢查法,本人楊瑞珍親自到美國接受一系列完整訓練,取得資格認證後引進台灣,希望能對台灣婦女乳癌防治提供貢獻。目前正針對社區婦女提供教導與訓練,若您對此一檢查方法有任何意見或興趣,請直接聯絡:護理系講師    楊瑞珍    電話:(02)  2822-7101轉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