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喪親兒童走過失落花園
撰文/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楊茜燁同學
更新日期:2012-01-10 Tuesday
點閱次數:4923
▲ 癒花園中,自我照護區的「淚痕」。
在北護校園裡的有座美麗的花園–「癒花園」,這開放的空間,一般民眾或許當成散步放鬆的去處、帶孩子接近戶外,事實上這裡提供一個結合自然、藝術與專業的園地,可以讓民眾了解、面對失落事件時的心靈狀態。
在失落事件裡,身邊某人的死亡似乎最容易令人有「這是不應該發生」的感覺,會產生許多呈現悲傷的反應,無論是在感覺、生理感受或是行為。一般成人在面對親人的過世,會出現不同的悲傷反應、會產生壓力,成人可以向他人求助,而喪親的兒童呢?
年幼的兒童需要依賴主要照顧者,特別是父母,以滿足他們生存的基本需求。父母若在兒童正值強烈依附和高度依賴的成長期間死亡,對兒童的影響是很深遠的,雖然生存的基本需求可被他人滿足,但親子間的情感連結卻是無法取代(余瑞宏,2005)。父母的死亡也造成兒童生活中的壓力,其對兒童所造成的不僅是關係的失去,也帶來生活角色與任務的改變,兒童經歷重要依附關係失落,這些都會影響其情緒、行為和認知方面,進而影響生活適應。雖然父母死亡本身是兒童的壓力來源,「但其影響卻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兒童形成價值系統的內化工作,和其內在世界的建構」(Silverman & Worden﹐1992a﹐p.102)。
▲ 為民眾登記癒花園導覽。
而另外對於兒童是否有悲傷的能力,學者有不同的看法。Wolffenstein(1966)認為兒童必須經歷青少年發展階段的悲傷試驗期,才能具備哀悼的能力,然而Robert Furman(1964a)和Erna Furman(1974)卻有不同看法。Furman 認為兒童有哀悼父母死亡的能力,只是他們需要成人的情緒支持,需要透過成人的陪伴、關懷、協助,以了解何謂死亡,和忍受失去帶來的痛苦,如此便有能力為所愛的逝者哀悼。
然而喪偶的家庭,成人對於其自身的悲傷尚未能處理時,如何協助家中的兒童?這時家庭中的其他成人、學校老師或是專業人員,就可以提供陪伴和關懷。在一次的癒花園導覽時,對象是國小高年級的學童,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認為這只是輕鬆好玩的校外教學,嘰嘰喳喳的討論著花園的一草一木,對於失落、死亡為何物,乍看之下,似懂非懂。領著孩子們來到花園中心靈諮商區的追思丘,簡介完這個區域,準備到和解花園區時,一個女孩默默的從隊伍中脫離出來,靠近我小聲的問:「我可以待在這裡嗎?」,「可以呀。」,「是可以自己選擇想站的地方嗎?」,「你可以挑你想念的對象,站在前面,把你想對他說的話都跟他說。」;我看著她慢慢的移動到「爺爺」的面前,一手摸著紀念碑上的字,一手開始偷偷拭著淚。先帶著其他孩子前往下個區域,讓她保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把對爺爺的思念傾洩而出。
▲ 心靈諮商區的「家庭追思丘」。
兒童的悲傷情緒有時自己不知如何抒發、有時容易被成人忽略,或是成人不知如何協助,學者提供了許多的理論跟方法。然而看著女孩的背影,加上從前面對喪親兒童的經驗發現,有時只要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都在這陪伴他、他的悲傷是被允許的、有人可以理解他的悲傷,提供他安全的空間和時間,兒童是有能力表達悲傷、有能力自己慢慢復原、有能力面對喪親後的生活適應。
參考文獻:
李閏華 張玉仕 劉靜女(譯)(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原作者:Charles A. Corr, Donna M. Corr)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瑞宏(2005)。一位國小一年級喪親兒童在遊戲治療中復原力與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Furman,E. (1974). A child’s parent dies:Student in childhood bereavement. New Haven:Yale Unersity Press.
Silverman P.R. & Worden J. W.(1992).Children’s reactions in the early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f a parent. Amer. J.Orthopsychiat. 62(1), January,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