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就是激發師生多方面的思考交流
撰文/
醫教所 李皎正所長
更新日期:2012-11-09 Friday
點閱次數:3297
近年來,由於職場上護理人力短缺,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常聽到病人及家屬抱怨護士表情冷淡、沒笑容、沒愛心、不關心病人的感受…等,然而研究文獻卻指出護理人員以真誠關懷的態度照護病人,並不需要多耗費時間,重點是護理人員是否具備關懷的素養。回歸到教學場域,「關懷與溝通」課程為護理系學生之必修課程,關懷照護是護理的本質,個人的理念是具備真誠的關懷才能展現良好的溝通技巧,故該課程整合理論、臨床與研究循環的概念化歷程,讓護理學生體會關懷乃源自心中有愛,透過關懷可以建立護病良性溝通的互動關係。
根據個人多年教授「關懷與溝通」課程的經驗,這是一門身教重於言教的課程,在課堂帶領學生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感受被愛、被接納、被尊重、被同理及被關懷的經驗,並提供學生學習愛人、接納他人、尊重他人、同理他人及關懷他人的經驗。在此感謝教卓中心提供機會,藉由創意教學計畫的進行,將與臺安醫院產學研發之成果---「SHARE模式」---融入課程中。對於學生而言,關懷照護的「SHARE模式」是一個不曾聽聞的新概念,因此在課程一開始先運用講述法的方式介紹S、H、A、R、E每一個英文字的具體關懷照護行為內涵,包含五大主題「S:感受病人的需求」、「H:幫忙病人」、「A:感同身受」、「R:尊重病人的隱私及尊嚴」以及「E:主動告知或解釋」,讓學生瞭解每一個英文字的涵義。
▲ 研討會簡報
在課程進行中,運用影音呈現的方式,聆聽臨床實務中病人、家屬對護病互動行為的真實錄音,並讓學生根據聆聽的情境進行小組討論、反思。S、H、A、R、E每一主題皆有不同護病互動的錄音內容,其中「A:感同身受」(即為同理心)的部分往往是學生較不容易體會的,在這次課程中也不例外,以下分享一段在帶領學生要「A:感同身受」的課堂經歷。在錄音檔中,有二位開刀住院的病人敘述他們在手術室的經驗,受訪者A:「在手術房護士和醫生,他們就在閒聊,甚至於是嬉笑,會讓(半身麻醉的手術)病患比較不安心,…像我在手術房,要開始麻醉之前碰巧是吃飯時間,護士們就一下問便當、吃便當,好像比較沒有關心到無菌的問題。」受訪者I:「手術室的環境應該是屬於密閉無菌的空間,…可是裡面6、7個護士走來走去在聊天,一下說改天我們休假如何…,一下討論誰結婚要穿什麼…,我都全部聽得一清二楚,像菜市場一樣,…這是開刀房,不應該是這種環境。」聽到這二位受訪者分享的內容,班上學生立即鼓噪起來,學生甲:「如果都不講話會顯得開刀房的氣氛很嚴肅凝重,病人應該會更緊張吧!聽我們聊天,病人比較可以放輕鬆。」學生乙:「我去看牙齒的時候,聽到牙醫和護士聊天,我都很想跟他們一起聊,可惜嘴巴不能講話。」學生丙:「我們護理人員也是人,到了吃飯時間不能吃飯嗎?」聽到這些新生代護理學生的回應,即為開啟師生討論「同理心」的時刻,除了先逐一瞭解時下學生上述回應所表達的心中想法外,也讓學生重新思索到底什麼樣的言語或行為才是「感同身受」,具有「同理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自己與病人、家屬彼此在想法和觀念上有著或大或小的差異,有些或許是時代更迭、年紀上的隔閡,但有些卻顯示護理人員久居其位所表現出的一種僵硬、制式化,因為護病雙方站在不同的角度而造成溝通上的侷限,根據此例,無論是二技日間部或在職班學生最終達成共識---「當自己是病人時,在手術室裡面也會希望護理人員是很專注的面對自己,如果要以聊天的方式消除緊張,也應該是和病人說說話,而不是護理人員自己閒聊。」這種上課方式則讓學生展現感同身受及同理病人的態度。
▲ 李所長經驗分享
護理教學和臨床實務二者環環相扣,學生在學校教育中若未能學好,之後在臨床場域必定有所不足;與臺安醫院產學研發之成果---「SHARE模式」---原意是提昇臨床護理人員的關懷照護,藉由教卓中心創意教學計畫的進行將此成果回饋教學,在課堂師生彼此對話與交流中激發不同想法,包含著學生反思批判後的創新創意。若能讓今日的護生,明日的臨床護理人員都能藉由「SHARE模式」,同理病人及家屬的情境,展現「關懷與溝通」的能力,以滿足病人所需的照護,進而提升護理品質則是教授此門課最大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