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失落經驗及個體之悲傷反應(二)


撰文/
生死教育輔導研究所 王柳婷


更新日期:2013-04-10 Wednesday
點閱次數:5528

三、失落的理論及悲傷反應
        失落存在於生命本身,每當生命或生活有所改變時,就有可能會產生失落,失落需要悲傷(grief)而得以重建,從悲傷開始發生到適應的過程中,會經歷哀悼(mourning)及傷痛(bereanement)的反應(Humphrey  &  impfer,1996;引自黃淑清,1997)。經歷重大失落事件之後的情緒反應是相當複雜的,一般而言經常以悲傷(grief)來總括性的描述失落所引發的反應。為瞭解失落經驗對經驗失落的主體帶來的影響,研究者試以不同理論的觀點來切入探討。整理相關學者之理論觀點如下(林綺雲等,2000;章薇卿譯,2007;蘇絢慧,2007;梁遠如,2011): (一)依附論
        John  Bowlby(1980)提出依附理論用以解釋個體失落後的悲傷形成。Bowlby認為依附關係是個體在早期發展的過程中,直接對少數特定對象形成緊密的情感連繫,目的是獲得安全感,以滿足人類共有的基本需求。依附關係早期存在於孩童與父母之間,待孩童成長後則存在於成人與成人之間,隨著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個體與依附對象之間的距離會有不同,有時並不需要透過接觸,只要看到、聽到,甚至透過思念依附對象,就可以帶給個體安全感。然而,經由死亡或其他原因使得依附對象消失或使關係受到破壞時,失落的威脅就會產生,也將引發個體焦慮不安及反抗的情緒,因此,早期的依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個體往後對分離、失落的反應。就此觀點言之,悲傷是依附關係被破壞所引發的情緒與反應(Worden,1981)。 (二)心理分析論
        在心理學上,首度論及失落的學說來自於佛洛依德的觀點。他認為悲傷是對失落的反應,其過程被視為是現實考驗的過程。Freud(1917)提出關於悲傷的兩個重要概念:1.客體的失落(object  loss):個體失去與他有連帶的某物或某人;以及2.悲傷工作期(grief  work)或悲傷調適:悲傷的目的是為了中斷原來存在與悲傷者與死者之間的連帶,而這需要悲傷者大量的心理能量投入。 Leick  &  Davidsen-Nielsen(1991)表示悲傷的過程即在接受事實,並將原慾撤回(withdraw  the  libido)的過程;當悲傷者能撤回原慾,並建立新的依附關係時,悲傷工作即完成。然而,這個過程極端痛苦,因此個體傾向否認事實並與之對抗。Freud認為悲傷是正常的情緒並有其特定的任務。不過,當喪親者對逝者有極端複雜或矛盾的情緒時,就極有可能具病理上的意義,否則悲傷是一種因失落而引發的正常反應。
        近期新的悲傷理論則挑戰Freud的觀點,主張生者要持續與逝者間的聯繫,悲傷工作不在切斷與逝者間的連結,而是將失落關係整合在目前及未來的生活中(張玉仕,1997)。


(三)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
        Leick  &  Davidsen-Nielsen(1991)提出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的理論中,兒童早期的發展危機由信任與不信任(0-1歲),到獨立自主與自我羞愧懷疑(1-3歲),這兩階段的經驗決定個體在未來如何與其他人產生依附關係,以及個體能否有彈性的界定自己與別人間合宜的距離。倘若個體沒有平順地度過這兩階段的發展危機,他們可能在合宜的距離上很僵硬,他們的人際關係可能不是太靠近、過於緊密,就是距離太遙遠、過於疏離。喪慟會傷害我們對親人血濃於水的感情,及與他人的依附關係。假若個人先前在形成依附關係的過程中有困難,往後的生活中也將有調適悲傷情緒的問題。如果個體的基本信任感未能建立,要他向所愛的對象告別是有困難的,同時他也比較有困難建立有效的支持人際網絡來協助自己。
        綜合上述,在失落主體所顯現的情緒反應當中,「悲傷」是最常出現且持續產生影響的反應,它亦是個體朝向復原之路的必經歷程。一般而言,經歷失落的個體將經歷情緒、生理、認知、行為四類向度的悲傷反應(Worden,1991),而Scbmall(1993)亦表示悲傷反應將會在個體的生活中引發巨大的混亂狀態,包括生理、行為、情感、思考和精神層面。在閱讀專書以及參考專家學者描述悲傷反應的分類後,針對悲傷反應的類別及內容整理如表一。
        失落不只是一個「失去」的動作,更是一段過程、一種狀態,一份沒有人能替代的經驗。失落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一連串的悲傷相關的反應(賴怡霖,2007)。遭逢失落的個體大都經驗到退縮、震驚、否認、憤怒、懷疑、逐漸恢復等不同層次的情緒或認知上的體驗。然而,從失落者的經驗中能發現,悲傷的階段並無固定順序,每一段悲傷幾乎是融合在一起,甚或是以復原狀態兩相往返地出現,而悲傷反應無論在強度及其持續時間上,都具有個別差異性。


表一

▲ 表一


四、結論
        失落是存在人類生活之間的普遍現象,它可以具有多重意義,從基於大眾的共識而產生的定義,包括被剝奪的、無法做到的、減損的以及受到破壞的,到非常個人化的認定(章薇卿譯,2007)。每一個人在面對失落的現實時,必須經歷一段極痛苦或憂鬱的時期;如果個人在失落後無法經驗痛苦或憂鬱的情緒時,可能在日後的生活裡會以更強烈的方式爆發;尤其是再次面臨另一個失落事件之時,會引發極度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此時的失落包含了前次未完成的失落情緒。這樣強烈的反應甚至於影響到個人的健康(Worden,  1982;  Wortman  &  Silver,  1989;引自梁遠如,2011)。既然失落的發生無可避免,自我照護的議題就顯為重要;當個人遭逢了失落的創慟,請容許當事者完成「悲傷工作期」,意即完整地經驗悲傷,以讓當事者完成悲傷調適的任務。所謂危機亦可能為轉機,若當個體經驗了失落後仍能積極地統整過去的經驗、體會現在的知覺,並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未來,便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以及自我概念,繼續往生涯之康莊大道邁進。      【參考文獻】 李開敏、林方皓、章玉仕、葛書倫譯,2011。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譯自Worden,  J.  W.(1991).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3  ed.)。台北,心理。 李佩怡,1996。台灣地區大學生失落事件、失落反應與調適行為之描述性研究—以北部四所大學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9(1),27-54。 李佩怡,2002。失落、悲傷與哀悼-個人諮商工作經驗之彙整。出自吳庶深等合著:生死教育與輔導。台北,洪葉。 林青秀,2009。青少年失落經驗、社會支持與自我傷害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綺雲、曾煥棠、林慧珍、陳錫琦、李佩怡、方蕙玲,2000。生死學。台北,洪葉。 陳文棋(譯),1991。S.  A.  Kaiser著。  失落感(初版九刷)。台北,遠流。 章薇卿譯,2007:走在失落的憂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譯自Neimeyer,  R.A(1998)Lessons  of  loss:  A  guide  to  coping.  台北:心理。 姜秀惠,2010。青少年經歷失落事件的因應行為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梁遠如,2010。大高雄地區國中生依附風格、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淑清,1997。失落的因應歷程之探討--以青少年時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賴怡霖,2007。離異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台中。 蘇絢慧,2008。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台北,寶瓶文化。 龔慧珠,1992。面對轉換與失落。學生輔導通訊,22,56-61。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5th  ed).  New  York:  Allyn  and  Bacon. D`Andrea,  M.  and  others.  (1990).  Testing  the  validity  of  a  four-factor  model  of  personal  lo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2  488) Freud,  S.  (1957).  On  transience.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London:  Hogarth.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7) Bowlby,  J.(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New  York:Basic  Books. Lagrand,  L.  E.(1986).  Coping  with  separation  and  loss  as  a  young  adult.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eick,  N.  &  Davidsen-Nielsen.  (1991).  Healing  pain:  Attatchment,  loss  and  grief  therapy.  N.  Y.:  Routledge. Scbmall,  V.  L.(1993).  Coping  with  your  loss  and  grief.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4  817) Weenolsen,  P.  (1988).  Transcendence  of  loss  over  the  life  span.  New  York: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tation.     Worden,  W.  (1982).  Grier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New  York: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mpany.     Worden,  J.  W.  (1991).  Grei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ew  York: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