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加坡海外實習(上)
撰文/
嬰幼兒保育系 蔡雅筑
更新日期:2013-10-03 Thursday
點閱次數:4222
▲ 實習生、段慧瑩系主任與The_Preparatory_Place_行政主管Wendy合影
此計畫由本校教學卓越計畫項下經費補助,由幼保系段慧瑩主任帶領二技(蔡雅筑、范姜于晴、陳儀欣、趙湘妘、廖怡君、張心嘉、邱怡欣、林巧茵、黃思瑄、楊小慧)、四技(張惠雯、張慧玲、吳杰芸)十三位幼保系同學前往新加坡當地幼兒園實習。嬰幼兒保育系辦理新加坡海外實習已有相當多年的豐富經驗,而本實習計畫的目的是在於提升幼保系同學,對於新加坡幼兒教育之學習環境、教學模式、師資進修、文化融合,藉由直接實際與新加坡幼兒互動,並與園所教師課程教學交流強化幼兒保育專業知能,不僅培養學生接納文化差異所帶衝擊,也發展面對不同社會環境所生問題之應變能力,更拓展幼保領域之國際視野。
▲ 表1、學前教育(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體制比較
一、新加坡幼兒教育現況
新加坡是相較於台北市的2.38倍的國家,但卻是聚集精英薈萃、人民素養高,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皆處於高水準的生活品質狀態,對於教育方面的培育和重視,前總理李光耀坦承早年推行雙語政策,但卻實際獨尊英文是錯誤的決定,導致近幾代新加坡人都對華文失去了興趣,而2010年新加坡國會經預算辯論後,重新啟動和落實「雙語教學」,並設立新加坡華文教學研究中心,希望藉由在班級課程上的融入學習,讓學童能多聽、多學、多接觸,以提升對華文興趣。從2002年新加坡教育部開始對幼兒教育有所規範,從教師資格培訓到教學設備條件皆須符合訂定的標準,而近幾年,新加坡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並意識到這個領域需要吸引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加入,於2013年4月1日成立幼兒培育署(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gency)負責批准幼兒園執業照、監督與評估設備水準、提倡與管制幼兒園的行政程序和幼師篩選,而在幼兒園裡從幼幼班到大班(K2)每班皆安排一名英文老師與一名華文老師,兩位主要的教育者與照護者彼此相互協調,並發展出絕佳默契共同引導幼兒適性成長。
華文教師的徵聘與培訓,新加坡政府傾向於跨海招募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華人, 並提供相較於台灣本地較優渥的薪水,對於幼兒華文教師的篩選也要求須是幼兒保育系相關背景畢業,而近年來有偏好台灣籍老師的趨勢,其原因為:中國大陸教師各地方言與口音較於複雜、台灣教師創意思考、人際溝通、應變能力皆較於優越,但台灣籍教師仍有需要加強簡體字的轉換,因新加坡所學的華文是屬於簡體中文。隨著中國經濟不斷攀升,新加坡華文教師需求將越趨需要與重視,新加坡的教育環境與福利制度皆是位於水準之上,這無非是替我國幼兒教保人才開闢了一條新的求職管道,而將來台灣政府若是想要留住本國教保人才是需要經過一大番教育政策改革與教學環境改善,才能提高教保專業從業人員留下服務的意願。
▲ 表2、學前教育(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概況比較
二、台灣與新加坡專業實務學習環境與方式差異性
隨著與國際交流的加強,新加坡幼教正逐漸與國際幼教接軌,從以往的注重知識傳授和學科學習,轉而關注幼兒身心發展與獨特性。幼兒園的教育課程融入多元化課程,活動中加入遊戲互動、視覺藝術、肢體運動、生活技能、品格養成、文化意識,強調兒童綜合學習、積極學習、互動學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皆為引導與協助者的角色。(比較表如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