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述103學年科技校院認可制評鑑
資料整理/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3-11-07 Thursday
點閱次數:3796
教育部委託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10月7日辦理「103學年科技校院認可制評鑑說明會」。會中一大亮點,乃邀請該校校長陳振遠主講「認可制評鑑理念與實務」,就認可制評鑑改進方向、指標修正方向、指標範例進行說明。
陳校長指出,認可制評鑑政策旨在建立「符合技專特色的評鑑機制」,以提昇大學自我管理與發展;跳脫過往齊一式的評鑑指標令國內大學被譏評為「教育部大學」的框架。自103學年展開的科技校院評鑑,取向先進國家評鑑理念,由學校自訂發展目標與自我品質改善機制,強調各校自我階段性成長的比較,不再與他校做等第間的衡量,因此,評鑑結果也會逐步與政府資源分配的獎懲脫鉤,回歸評鑑本質。
▲ 評鑑項目設計架構
認可制評鑑的改進方向有:
.認可結果分為「通過」、「有條件通過」及「未通過」三類。
.系、所、學位學程皆須獨立接受評鑑,讓評鑑制度簡化與更具客觀性。
-學院原則上不單獨受評,若選擇以學院整體接受評鑑者,則需事先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以學院效標進行評鑑。而評鑑之結果,等同於所屬各系所之評鑑結果。
.設立滿三年之受評單位才需接受評鑑,未滿三年之受評單位辦理訪視。
.評鑑天數仍為各一天。
-第一天為系所評鑑(包含日間部、進修部)、附設專科部之「科」。
-第二天為校務、學院、學位學程、進修專校及進修學院,及護理系所之實習場所訪視。
.增修申復及申訴作業規定,並不設申訴門檻、不收費,以確保學校權益。
.精進評鑑委員遴聘、研習與考核機制。
-委員組成不強調業界、大學、技專1:1:1
-召集人應以熟悉技專校院者為主
-召集人遴聘與研習制度化
陳校長表示,衡酌國際間高等教育認可制評鑑之取向,皆由輸入面與過程面朝向產出面的連結,著重績效考量;意即由過往聚焦「老師教學」為主體的投入面向,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學評核。同時,著重每項指標符合PDCA(Plan, Do, Check & Act)不斷改進的迴圈品質保證模式。因此,指標內涵中是否具有自我改善機制,將是重要的審核參據。
他並以校務評鑑為例,過去等第制劃分為綜合校務、教務行政、學務行政及行政支援四大區塊,未來在認可制中,統整為學校定位與特色、校務治理與特色、教學與學習、行政支援與服務、績效與社會責任以及自我改善等六大項。主要理念在於學校須強化資源的整合,和行政單位間橫向連結;各校的校務目標與特色,須由校務決策組織之設置與運作,擬定中長程計畫,據此建立系統化的行政管理體系,進行合宜的人力、空間與資源規劃配置,以建立有效率的決策流程。陳校長並強調,教育部所提供的參考效標,應視為品質門檻的建議項目,而各校得有其彈性的定義、說明,例如:學校推動「國際化之策略」,可依學校定位、實際需要、發展重點,而有不同的「國際化」解讀與策略操作。同時,各評鑑效標項下明列之「其他發展特色」,更是學校的加分題,各校得依自我的發展特色與定位,擬列具體的評鑑指標。
陳校長指出:將大學評鑑的主導權還給大學,是未來大學評鑑的發展趨勢。而所有評鑑皆強調自律精神,所以如何落實評量結果的資訊回饋,以做為持續品質改善的參據,才是整體機制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