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學年度績優導師訪談報導-林敏慧老師
訪談與整理/學生輔導中心林洳瑩及學生志工小果
更新日期:2014-01-07 Tuesday
點閱次數:3918
▲ 林敏慧老師
101學年度績優導師的推選,經由三個學院的系所及院務會議討論後,在102年十月中旬終於出爐。得獎導師分別為護理學院陳明毅老師、李慧貞老師;健康事業管理學院:陳宏亮老師、方文熙老師;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林敏慧老師、賴世炯老師等共六位,這項榮耀透過校慶表揚頒獎。
頒獎典禮之後,學輔中心邀請得獎導師接受訪談,希望他們和導生之間的互動經驗和心路歷程,與所有導師們分享。
【績優導師訪談報導─林敏慧老師】
受訪人:林敏慧老師。自畢業後於教育界服務年資26.5年,原本是小學老師,有小學、中學、大學擔任導師的經驗,來到本校帶導師班有11年,只有三學期因擔任系主任沒有帶班,一直都在嬰幼兒保育系服務。
導師是陪伴者的角色,與學生面對挫折、生命課題、對事情分析與澄清的一段陪伴過程
我自己的看法,大學至少都是年滿18歲進來,都是成年人,我覺得導師只是陪伴的角色而已,所以我對自己角色的定義是:他想要問問題或者是他想要有個人討論,不見得他的問題可以解決,但是他可以有一個對象在那裡。18歲成年人,我不能假設他一切比我差,我只能幫他做澄清和分析的動作,決定權仍要回到他自己身上。大家就會擔心那萬一他做錯決定呢?我覺得引導年輕人學習不論成功或失敗,對他的人生都是很重要的養分,他可能對於和同學相處有挫折、課業有挫折、什麼都會有挫折,所以我常講,如果他今天說:老師我們會被當掉!我會說:好,那沒問題啊!大學生被當掉就是個很重要的勳章。
我們有個大一進來的學生,他第一個學期被診斷出癌症,然後就休學去治療了,我就會請跟他比較好的同學和他聯絡,我其實是這樣跟年輕人分享,當一個人上大學有很多的期待時,卻有一個非自願性的理由導致必須離開學校,因為又在生病,所以我想他會很需要朋友吧。我通常只是提一提而已,並沒有很密切的觀察他們是否有互動,但他們真的有持續地在聯絡,到了大二這同學就往生了。那同學住在新竹尖石部落有他自己的宗教信仰,會在教會辦追思禮拜,那群年輕人說要去參加,我就告訴她們說,那個時間點,他們自己要期末考或有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他們自己要去評估,時間上來得及嗎?往尖石的山上其實路況不好,他上得去下不來或根本上不去,有很多現實要考量,那我只能分析給她們聽。他們後來沒有上去,我基於交通安全的考量,沒有那麼充分的支持他們應該上山去,而且我覺得誰的人生沒有遺憾,那他們就要去學習處理這樣的事情,那就是一個大人的世界要面對的。這就是一個陪伴的過程,你不可能處理到大家心裡都沒有遺憾,而且每個人承受能力都不一樣,時間就是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人可以盡力,可是有很多的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它的安排,盡力但不一定沒有遺憾。
與學生建立關係,來自雙方適當的稱謂和彈性調整的溝通方式
人和人相處彼此應該有個界線,那個界線就叫禮貌和尊重,同時來約束雙方。在專業科目上,我有自信是贏過學生的,所以他們為了要學到我的專業,他們必須要學會尊敬,他當然不能連名帶姓的講我,就像我也不能一直說:喂,同學!上課一個學期連同學的名字也叫不清楚,這樣子的兩個人如果彼此都沒有辦法有一個適當的稱謂,我們很難有個容易開始的關係,因為我們都不喜歡,一直被人家叫那個…那個…或者是同學,他明明有名有姓,那為什麼我就叫不出來或我記不住?所以我就會要求學生同時也要求我自己,如果他叫我老師,那我至少可以叫出他的名字,我覺得那是相互要求,但只要離開這個課堂你就是你自己、我就是我自己,走在路上看見我不用打招呼,那如果學生想和我打招呼也是可以,我不會拒絕。
每一班都有不同的狀況,所以不會都是用一模一樣的方法帶班,還是要微調,世代在改變,現在的年輕人都會用line,那老師可以不要嗎?老師當然可以堅持不要,但就我個人的價值觀來說那就是一個方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是適合學生的是哪一種方法,我一樣堅持用我的方法嗎?所以我常說能力比較好的人,經驗比較豐富的人,應該要先妥協,妥協地使用適合年輕人的溝通方式,因為這樣才有辦法判斷整體性的利益和風險在哪裡。
清楚說明白的界線,可以確立雙方的責任權限與自由空間
我每一件事都會和年輕人講得很清楚,為什麼我上課一定要點名,我非常重視每一個上我課的人的安危,他沒有準時來我會擔心,所以我要確定他安然無恙,或者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知道他有困難需要別人幫忙,所以他們手機號碼剛換,他們一定要跟我更新,我不是要騷擾他們,我只是要確定我可以真的找到他們,且他們可以找得到我,那就是成年人在共同面對一件事情要做出來的承諾,那就是成年人自己要有的責任感,我把他當做一個大人,他就沒有理由像小孩子一樣耍賴躲起來。一開始就把形式和相處方式講得很清楚,讓他們知道我的界線,比如我也會在一開始要求他們上課手機請關震動,他自己可以不要學習,但老師的責任就是要確保其他同學有想要學習的權益。
很多事情我就會直接講,因為遮掩也沒用,我們何必講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模模糊糊反而很麻煩,我覺得就會喪失人跟人基本相處的誠懇。他們每學期被我要求分組跟我去吃東西,我把我可以的時間給他們,讓他們自己來約,那就是要求他們每一件事情都學會一件事情,而這件事的義務是什麼和各自的權限是什麼,他跟老師的相處期間他就學會了,他有他的權限,可是他也要尊重老師的權限。
投注時間,隨時引導學生看見外面現實世界需要的態度與能力
導師要投注時間或是注意陪伴品質,他們除了團體的班會以外,也要分成小組,投注多少時間這要回到每個老師各自的價值觀,因為對我來說這件事很重要,你投注的時間越多,年輕人在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他會願意讓你知道,你才有辦法控制那個風險,通常事情搞砸了,逼不得已他來找你,說不定你都找不到他!我們常講這個年輕人有問題,他當然有問題,不然為什麼需要老師協助呢?可是協助方法是什麼呢?他明明就躲起來了,為什麼?因為他不想被你找到,或者是說他現在有困難,即時他看到來電顯示他都要先想一下,現在的年輕人很自我,他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他連接電話都不想被逼,若遇到他不想接電話時,那我就會傳簡訊。
大四有畢業展覽是非常要求團隊合作,我會花點時間與他們討論我觀察到的事情,比如我會問同學請問座位在你斜對角哪個人叫什麼名字?你們這樣相處一年有沒有講超過十句話?提醒他們什麼叫班級,那意義是什麼?專業人員是怎樣子?外面世界要一個人可以單兵作業,可是很多人組合在一起你就要有能力變成變形金剛,一個人很能夠單兵作業,可是一些人就合不起來,去提醒她們一些重要的事,如果要合作勢必要有一些協調。還有,現實的社會有很多跟紀律有關,能考上國立大學相對來講他們的能力都不錯,有時候年輕人跟導師關係很接近的時候,他們就會耍賴,所以我覺得導師也要言行如一跟以身作則,我們彼此互相都在檢驗,若我今天要求他要準時,那為什麼老師可以遲到?外面社會影響成就其實最大的關鍵點就在於有沒有紀律,所以他們就要學會遵守紀律。或是像在吃飯的時候,我也會要讓他們體會50元和500元的餐點所受到的待遇差別,引導他們看見專業就是這麼值錢,這些都是細微的相處,也都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
想對導生說的話與得獎感言
謝謝大家對我的體諒與包容,我有我自己的界限和嚴厲在,但我很感謝他們接受這樣的紀律,我覺得我只是做自己份內的事,得獎這件事情其實只是一個評比的過程,我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我自己的評分要求和標準,我沒有那麼地考慮有沒有得獎,因為每個老師對於擔任導師的認知不一樣、期待不一樣、價值觀也不一樣,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與眾不同,而且每一班的組合也不一樣,這還是要回到老師自己本身對導師角色的認定。所以我就假設,假設導師是一個陪伴者,我沒有那麼看重形式上的東西,所謂形式上就是如果年輕人沒有打從心裡尊敬我這個老師,那我今天形式上要求他每次看到我一定要打招呼大聲問老師好,那意義是什麼?還是說我們其實不要對彼此有這麼苛求的一個狀態,反正我們都是被安排好的,那我們就先不要談喜歡或討厭,我們可不可以先從這兩年試著好好相處開始?所以我們對彼此期待越低,對對方的要求越低,那大家會不會相處起來愉快的可能性越高?
有個原則就是我是導師我該作什麼就作什麼,不太會去在意做這個可以達到什麼指標,同樣地我也常常告訴年輕人,專業這件事是一個練習的過程,所以你如果可以做到業界前三名你就不用擔心被淘汰,那你應該離那個指標有段距離或很接近了吧,那又何必在乎得獎這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