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講座】疥瘡衛教資訊
撰文/
健康中心
更新日期:2014-05-13 Tuesday
點閱次數:4013
▲ 石牌校區講座海報
近日校園發生學生感染疥瘡事件,目前個案依疾病管制局建議防疫最高標準停課七天,密切接觸者已完成就醫並預防性投藥治療中。針對學生活動區域已委請生輔組與總務處協助消毒工作。如有疑慮建議可用漂白水稀釋(1漂白水:100清水)擦拭環境。
感謝臺北市疾病管制局派員至校進行【疥瘡衛教講座】,歡迎同仁踴躍報名參加,並煩請導師協助鼓勵導生參與~
校本部 : 103/5/28(三) 1230-1320 地點:親仁樓B314
城區部 : 103/5/29(四) 1230-1320 地點:文教大樓C401
提醒同仁保持個人衛生清潔,維持正常作息,以維護自身健康狀況!檢附【疥瘡衛教單張】提供參考(於附件一),如有任何問題請洽健康中心(分機2451)或防疫專線1922,謝謝您~
▲ 城區部講座海報
【什麼是疥瘡? 】
疥瘡是由人疥蟎所引起,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肩胛骨、腕、肘、腋下、腰、乳頭、陰莖、屁股等。
免疫能力較差、年長、失能、操勞過度者,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挪威疥(Crusted / Norwegian Scabies),患者身上會出現厚痂皮的疹子,內含大量的蟎及卵;致命性不會比一般疥瘡高,但因疥蟎寄生的數量較多,可能多達上千隻,甚至百萬隻,傳染力較強;患者身上的蟎會掉落在衣服、床鋪及傢俱上,因此感染挪威疥的患者必須盡速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大流行。
【傳染方式】
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床舖或傢俱皆可能被傳染,疥蟎在成人間常透過身體親密接觸傳染。疥瘡傳染性很高,患者應格外注重個人清潔衛生。
【潛伏期】
人第一次感染約2至6週才會出現症狀;若為二次感染,症狀約1到4天就會出現。
【臨床症狀】
典型症狀為皮膚劇癢,至夜間時更為嚴重。感染疥蟎後,人體對疥蟎及其排泄物產生過敏反應,因此皮膚上會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症狀,有時因劇癢抓傷引起疼痛,並導致細菌感染。
【預防方法與消毒工作】(重要!!!!!!!)
(一) 注重個人清潔衛生。
(二) 避免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及床鋪,患者的房間必須徹底清理。
(三) 患者及接觸者﹝尤其親密接觸者﹞都必須接受治療。
(四) 外宿時選擇每天會更換床單及被單的旅館,尤其在環境衛生不良的
地區。
(五) 最好一人一張床,若有不同人使用同一張床,最好更換床單及被單。
(六) 不要讓別人睡自己的床或使用自己的寢具,衣服也不要互相借穿。
(七) 貼身衣物、床單、被單先用熱水(60。C以上)燙10分鐘或煮沸或電熨斗燙過後,再清洗。
(八) 疥蟎離開身體2 ~ 4天後即會死亡,無法清洗或乾洗的衣物,密封於塑膠袋兩週。患者衣物要與未患病者分開處理,並持續高溫處理至患者藥物停止使用為止。
(九) 發病期間不可與他人混用床單、毛巾、內衣褲。
(十) 發病期間不到公共場所(如旅館、飯店、值班室)過夜,或洗三溫暖
【治療照護】
(一)經醫師診斷確定後,使用滅疥藥物,必須從脖子塗抹到腳底,全身都要塗到,如背部、屁股縫、陰部、肚臍、手指間、腳趾縫、指甲縫等較不易塗敷部位均須徹底塗遍,不應只塗抹發癢部位;並遵守藥物標示及注意事項。
(二)疥蟎離開身體2 ~ 4天後即會死亡,故治療開始前3天內,患者使用的床被單、衣服均須用60℃以上的熱水清洗並以高熱乾燥,無法清洗或乾洗的衣物,密封於塑膠袋兩週。患者衣物要與未患病者分開處理,並持續高溫處理至患者藥物停止使用為止。
(三)除去疥蟎及卵後,皮膚發癢及疹子約需一個月才會全部消失,此時可使用止癢的外用及口服藥物,以緩和症狀。若治療後2 ~ 4週皮膚仍會發癢或疹子再度出現,可能需要再次治療。
(四)初次感染疥瘡約2 ~ 6週才會出現症狀,然而無症狀時也具有傳染力,因此若疑似感染,可先塗抹治療藥物。
*提醒您:
(一)如有以上症狀或疑慮,請儘速就醫,並告知健康中心。
(二)如得知自己可能有接觸到罹病者(接觸史),就醫師請告知醫師,以利疾病之診斷。
(三)如針對此項疾病有任何疑問或需協助之處,請洽學校健康中心(分機2451)、撥打1922防疫專線或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