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呼喚
撰文 / 通識教育中心 張國相
更新日期:2004-09-18 Saturday
點閱次數:1967
故事的呼喚
作者:羅伯.寇爾斯(翻譯:吳慧貞)
書名:故事的呼喚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故事的呼喚
作者:羅伯.寇爾斯(翻譯:吳慧貞)
書名:故事的呼喚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撰文:通識教育中心 張國相
"閱讀不管如何,都是在讀自己,不會或不肯讀自己的人,讀再多書也只是
求知,不可能變化氣質。"--- 楊茂秀
本以為這是一本單純講論文學的書籍,瀏覽後才發現是一本探索閱讀與人生的專著。本書是寇爾斯與一群哈佛大學學生之間,文學與醫學、文學與人生的對話。其中透過文學專著的閱讀與討論,所進行的有關醫學倫理,以及閱讀與人生的深度省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寇爾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兒童精神科醫師、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知名的作家,著作超過五十本,曾獲普立茲獎。本書前言作者自述從他小學起,他的父母親就經常讀艾略特、狄更斯、哈代和托爾斯泰的小說給對方聽,終其兩老一生,樂此不疲。這樣的身教,對寇爾斯二兄弟閱讀習慣的建立,有著終生的影響,也提醒天下父母,身教對子女的重要。寇爾斯二兄弟日後都成為教授。
本書第一章寇爾斯詳述他擔任住院醫師時,他的啟蒙老師魯?威格大夫對他日後行醫與教學生涯如何帶來深遠的影響。魯?威格深信當每個病患來見醫生,同時也帶來他們的故事。醫生面對病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傾聽。「多(傾聽)一些(病患的)故事,少一些理論」。
第二章從一個十五歲,罹患小兒麻痺的少年寫起,他藉著閱讀頑童流浪記(馬克吐溫著)與麥田捕手(沙林傑著)走出復健過程的陰影,這是一個閱讀治療的成功案例。本章也描述一群師生如何透過閱讀,有效的跨越種族和性別的藩籬。他們藉由閱讀,面對內在的道德自我。有些人則透過閱讀,得到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藉由閱讀,作者、老師與學生正經驗一場道德上的共感交流。
第三章提及,一生中總有一段時光,一本書成為我們的路標。我們是否有勇氣,敢於面對書籍所提供心理和道德的旅程,檢視自己的階級與族群意識,檢視自己是否已日漸偏離學醫(文、理、工、農)的初衷?對於所有的人,包括老師和學生,能否停止只在表象分析書籍,而真心的向這些書來學習呢?藉著作者的指引,有些人正不斷提醒自己生命中的偶然性,也因此比先前更加嚴肅地看待自己職業的選擇與承諾。
第四章提到,罹病的詩人,他會受到生病經驗的驅使,向內自省,提出對生命意義重要的探索。這些詩篇中的憂怖,有時會正中我們良知的要害。而在詩人面對生與死、喜與憂經驗昇華所化成的詩篇中,它們也將在醫病互動歲月裡,成為醫師心靈中和煦的陽光。
第五章說到,一個人,不管是醫師老師或律師,對他價值的最終極測驗,不僅與他腦中的知識有關,還與他對待他人的方式有關。醫生有時會因自己的情緒或是專業的偏執,導致對病人的傲慢。單純的在校成績或是職級高低,並不是優秀大夫的最終指標,事實上,有時成就越大,道德上的虛偽也相對被擴大。
第六章藉由小說提醒我們,在不誠實的世界尋找誠實的標記,讓小說成為永遠隨侍在旁的聲音,有時友善而令人安心,有時也成為嚴厲的譴責之聲。
第七章寫到,著名的物理學家安瑞可.費米在臨終前,如何藉由小說將苦難昇華。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孩童,也會積極地利用生病的機會,作出一番道德上的反省。但願回首前塵,作醫生的,能在心中為病患找出多一點的慈悲寬容;我們一般的人,可以藉由小說找回人性的純真。
第八章提醒,在每一扇滿足快樂之人的門後面,應該有一手持鐵鎚之人,不時提醒還有那些不快樂的人存在。作家愛默生也期許他的讀者,要滋養良心的橡實,有朝一日,它可能長成一株巨大的橡樹。在故事之中,有一種奇妙的虛幻模仿力量,它可以深入一個人的思考生活。而對於一個想找出良好生活之道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一個讀者以他的道德行為來回應作家的道德想像,同時以回應道德使命感去幫助亟需幫助的人。
是否聽到故事已在呼喚?找到這本書好好品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