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國家醫事人員來台臨床訓練計畫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4-06-17 Tuesday
點閱次數:3194
▲ 代訓人員Eva Deborah Nseula與本校護理系師生合影
本校今年首度參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友好國家醫事人員來台臨床訓練計畫」,代訓我友邦馬拉威助產師1人,在為期近3個月的訓練期程中,學校以豐富的研習課程及紮實的專業訓練,讓進修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亦期待其返國後發揮種子效應,深化醫護無國界的合作關係。
多年來國合會派遣醫療團至友邦服務之經驗,發現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當地極度缺乏醫學教育資源,不僅當地醫事人員須赴他國完成醫學訓練,且在制度不完備、經費及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亦增加友邦醫事人員繼續在職進修的困難。為持續加強與友邦間的醫療合作與交流工作,國合會自2005年首度辦理「友好國家醫事人員來台臨床訓練計畫」,迄今已完成逾260多人次,除彰顯我衛生醫療的強項外,亦使進修人員返國後成為其國內醫療照護品質提昇中重要的推手,深獲我友邦各界好評。
▲ Eva(右三) 赴醫院臨床實習
本校今年參與此計畫,以健康照護專業教育上的成果,提供受訓學員適當且符合需求之學習環境,以充實其專業知能、技術演練。首位代訓的Eva Deborah Nseula,為馬拉威助產師,培訓時間自3月10日至5月底,培訓期初在本校接受護理助產、跨文化護理、研究概論及婦女乳癌防治等專業課程,再分別前往新光醫院、振興醫院、宜蘭消防局實際參與急重症護理與緊急救護等臨床技術之觀摩與演練。
Eva 表示,參與來台訓練計畫,剛開始擔心語言的問題會造成學習的阻力,但透過口譯人員協助和同學、同事們的熱心演示、引領,很快地就能融入學習情境,跨越語言的隔閡。對於台灣緊急救護領域上完善、詳實的訓練制度,讓她印象深刻,從如何準備急救車的必要裝備、藥品,ABG的檢驗、大型群眾集會急救護理工作的預備、體外心臟去顫器的使用、術後護理的主要操作模式,都讓她獲益匪淺。而救援現場先進的救生設備,於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身體評估,挽救更多的生命,是急救護理教育最佳的實踐。
Eva認為,培訓課程除了專業技能的進深外,更是跨文化知識的延展,提供個人自我激勵的成長機會。回國後,除了希望將此新知、經驗,分享到服務的職場,提高馬拉威護理體系的建制,同時,也要向政府建言,透過政府的督責提升院方醫療設備的更新,擴增,以系統性的管理提高照護效能,讓民眾獲得最佳的健康照護。
▲ 於宜蘭消防局觀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