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實務系列講座】認可制評鑑與實務
撰文/教務處學術服務組 王昱婷
更新日期:2016-01-15 Friday
點閱次數:3523
因應106學年度綜合評鑑,本校推動兩年四階段籌備作業,同時為讓本校教師及同仁能對評鑑業務有進一步了解,教務處特於104年12月9日邀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陳振遠校長蒞臨,以「認可制評鑑與實務」為主題,分享評鑑推動及準備方向。
教育部第三週期(103-108學年)科技校院評鑑由原來的「等第制」改變為「認可制」,以建立符合技專特色的評鑑機制,引導技專教育特色的方向規劃,而認可制評鑑是以「通過」、「有條件通過」、「未通過」呈現結果,且以朝向績效考量(產出)面為主軸,並注重自我成長及特色發展,不與他校比較。例如開設多項證照班或是跨領域學程班,但修畢或考照學生人數卻低落,並未達到開設課程之目的,反而成為自身缺點。
▲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陳振遠校長
學院原則上不單獨評鑑,若選擇以學院整體接受評鑑者,其下所屬系所、學位學程則統一以此結果為主;若系、所、學位學程獨立接受評鑑,學院則為督導及協助整合特色,以「學習」與「教學」為主,強調學習成效與教育目標一致性。
評鑑委員對於評鑑資料的審核,最主要是要檢視各單位對於前次評鑑之建議有何檢討及追蹤,召開會議討論改善機制、成果呈現及未來規劃,若無採納委員建議,也應寫出原因及改進策略,均需展現PDCA循環架構,以符合「持續自我改善」之目的;不論評鑑結果為何,一年內均須提出自我改善計畫,以持續提升學校品質。
評鑑並非主管或是助理一人之業務,需要全校一起動員。評鑑資料彙集分工要明確,且前後一致非虛構浮誇,可由主任或負責教師統籌架構,再將每項效標分配給其他教師撰寫,數據資料則建議由助理或負責單位統整提供,強調成果及面對缺失,皆要建立改善措施,且各重點段落補上小結,以利委員審閱。實地訪視除準備多項參訪路線外,受訪單位可預備書面說明及五分鐘簡報,以利不時之需;於接待或協助委員調閱資料時,態度恭謹,細心覺察委員的協助需求,而避免緊迫盯人之不適。
評鑑核心演變從「老師教學」為主體,至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並強調學生學習成效及持續自我改善,各校應依自我定位及教育目標為主體,發展各系特色與資源妥善分配,且落實評量結果及改進機制,希望藉由評鑑學生學習成果,讓大學回歸教育學生之核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