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生諮系學生馬來西亞殯葬服務海外實習心得


撰文/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曾煥棠系主任


更新日期:2016-05-06 Friday
點閱次數:4392

師生於孝恩集團進行實習

▲ 師生於孝恩集團進行實習



        本系殯葬服務馬來西亞海外實習計畫的招生說明會,  2015年9月在本系大學部系學會公告外,也透過本系網站公告訊息。申請資格如下:具中華民國國籍,且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之本國學生。完成殯葬學程20學分,10門課程且此學程的平均總成績達全班前50%。生死關懷實習成績超過80分(含)以上。►  通過TOEIC450分以上、全民英檢初級等同能力(含)以上之英文考試,或經甄試成績優良者。對馬來西亞殯葬服務實務、制度及機構有高度興趣,並考慮投入該專業領域發展者為優先考慮。操行成績達80分以上。審查方式採書面審查:向生諮系提出申請。
        本計劃的目標旨在讓學生認識海外馬來西亞華人殯葬服務的現況,因為當地保留許多傳統閩南文化的殯葬習俗。透過海外實習的過程,可以激發並增進學生殯葬服務專業知識與技能,並比較臺灣與馬來西亞方面的優缺點。本系學生專長的悲傷支持與諮商,藉由馬來西亞實習親身體會當地殯葬服務,作為啟發學生國際視野與比較文化差異。這次主要的前往實習機構有三個,分別是孝恩集團的孝恩紀念館的殯殮服務、悲傷關懷中心、汶萊孝恩生命紀念園、孝恩文化基金會、檳城道教學院;馬來西亞東西方生死學基金會;柔佛居鑾的宏緣集團。
        實習機構的聯繫與生活安排從2015年9月以來,先後多次以Mail或Line或Wechat聯絡,並且要求學生加入殯葬海內外實習的群組。海外實習機構也指定負責協助的專人,在學生前往之前,就提出的匯率、氣候、電力插頭與當地交通等疑問,進行溝通。
        行前說明會在2016年1月舉辦,告知學生每人補助經費、簽名預支金額、網路預購機票、確認護照和簽證的有效,並且簽署前往海外實習的同意書。
        本次的實習是從2016年2月14日開始,計劃主持人帶領七位本系學生在桃園機場搭乘亞洲航空飛往吉隆坡,業者前往接機順利安全完成報到,開始31天的實習。主持人以半程的陪同,與各機構就實習項目做確認,更進一步討論彼此的合作關係和下次的實習。獲得馬來西亞方面的經驗後,有助於學生增強殯葬服務與悲傷支持的實務能力,提出具建設性且具體的建議。


師生於大馬檳城廣福宮留影

▲ 師生於大馬檳城廣福宮留影


國外實習之具體效益 1.增進學生瞭解馬來西亞殯葬機構在喪禮服務及墓園設施的社會文化特性。  
        馬來西亞在喪禮服務方面,大多數的治喪時間為三天、最長至七天,因此殯葬業者在喪禮服務方面,都需要用快速的時間以及充足的人力去協助喪家完成整個喪禮。告別儀式大多數是由華人商會進行規畫。在殯葬設施方面  ,因為馬來西亞政府是屬於回教徒,和華人的信仰不同,因此沒有華人的公立殯儀館。華人的殯葬設施都是由華人殯葬業者成立會館。馬來西亞一直都是施行防腐或乾冰保存遺體,因為沒有冰存的習慣,所以沒有冰櫃的設備。
        孝恩集團殯葬一條龍的服務流程,是臺灣和馬來西亞的另一項不同。在臺灣的喪禮服務課程中,曾談論到臺灣必須走向殯葬一條龍的服務,起初聽到這個觀念時,只認為在地域狹小的臺灣應該很難做到。馬來西亞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3人,而臺灣為648人,從上面的資訊中能清楚看到,在這寸金寸土的臺灣中,我們有什麼樣的機會發展一條龍的服務?其實不只是馬來西亞,連大陸也開始有這樣的觀念並實施。目前臺灣雖然有一條龍的服務,但只有在公墓有這樣的資格。可是學生們之前在臺灣的參訪經驗中看到,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中,做到和大馬地區的孝恩集團一樣,是這次實習獲得可探討的重點。 2.  增進學生瞭解馬來西亞殯葬機構在喪禮服務及墓園設施的各專業人員職責及功能。  
        在馬來西亞,學生了解到殯葬業和臺灣一樣有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規模之別。在殯葬專業人員的職稱上,馬來西亞的大型企業有專門的禮儀師、防腐師、遺體化妝師、法師……等等的服務人員,大家都各司其職為亡者服務,在墓園也有入殮師、火化師、撿骨師處理亡者的骨骸,最後也都是讓亡者有個可以安眠的地方。 不管是臺灣或是馬來西亞的禮儀師,其實做的工作都是喪者家中的協調者,須要了解家中的宗教儀式、殯葬禮儀之規劃與諮詢、殯葬會場之規劃與設計、  喪葬文書之設計與撰寫、擔任出殯奠儀會場司儀……等等。臺灣人過世比較少做遺體防腐,大多是死後冰在冰櫃裡冷藏。但是,馬來西亞華人多數是將遺體防腐,對遺體注射藥劑,讓亡者的皮膚就像生前一樣有彈性,看起來自然,也讓家屬心安。
        遺體化妝師是幫亡者化妝,讓亡者的面容看起來就像生前一樣自然,也讓家屬心安。在臺灣法師做的大部分是佛道教混合的儀式,很少純佛教、純道教的做法。在馬來西亞有比較多是以純道教或是純佛教的做法。火化師負責將遺體火化,並且隨時注意火化爐的溫度,溫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溫度控制在約800~1200度左右。通常火化完之後,撿骨師都會把骨頭依照身體的順序排列,再依序放入骨灰甕裡,之後請家屬的每位成員把亡者骨骸請進甕裡,結束後,撿骨師會把其餘的骨骸請進甕裡,頭蓋骨最後在請進去,臺灣的做法也差不多。 在比較小型的殯葬企業裡面工作人員可能就只有幾樣,像是只有專門賣塔位、遺體下葬,而沒有做洗身、穿衣、化妝、入殮的部分,這部分就會跟外面的協力廠商一起合作,完成同一件案子,最後也是要讓亡者靈安,家屬心安。 3.應用溝通技巧,學習建立良好之專業性人際關係。
        學生在實習期間陪同孝恩集團禮儀部門的過程中,看到三個特點,1.治喪期間的全程陪伴、2.  朋友般的對待、3.  專業且真誠的態度。當親人過世時,主家其實是很慌張不知所措的,所以需要專業禮儀人員的介入。例如有位禮儀人員能在需要幫忙時,善用溝通的技巧、同理心,並引導主家下一步該怎麼做,才是令人安心的事。禮儀人員和主家的談話過程中,並不會把他們當成顧客去服務,而是把他們當成朋友一般的對待,讓主家感受到真誠的態度,這些特點都能夠讓之後的協調過程儀式進行更加順利。 4.學生從殯葬研習單位認識喪禮服務與悲傷支持的工作,以促進個案身心靈之健康。
        學生在居鑾宏緣實習時,發現到該公司對悲傷輔導與支持的認識較少,所以他們將學校所學的團體諮商技術介紹給該機構。透過團體進行,讓該公司中的工作人員從中體驗到一些悲傷支持的技巧,像是團體進行中,藉由分享自身故事與回饋達到療癒、支持的效果,透過生命線整理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再由校內李佩怡教授等人創作的悲傷療癒卡做為團體活動中的工具,運用各卡片中的含義,為故事做一個標題,又或者是解釋。最後與卡片中的物件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全新的意義,也為未來做一個祈福的動作,相信日後用於個案或團體中,都能促使其身心靈更為健康。
        在機構還獲得很多有關殯葬方面的知識,包括東方和西方人死亡後的服務,操作概念東西方有何差異,而且以貼近實際的例子理解當地不同宗教對於死亡的看法,所以每個宗教都有特別的觀點,當然在儀式上也反應出不同的做法。火化場觀摩遺體火化及撿骨,實習的七位同學隨著機構的兩位正職的員工,到火化場觀摩火化流程以及撿骨儀式,而在臺灣有所差異的地方是在於撿骨的部分,在大馬撿骨,會依照人的身體部位依序排列下來,然後再請家屬撿骨,把骨頭夾起來請到骨灰甕裡。印度教在臺灣根本很少見甚至幾乎沒有。但是這次在宏緣寶地觀摩到印度教儀式,在臺灣根本沒有機會觀摩得到。學生們發現印度教的儀式中,亡者的眼睛可以不用闔上眼,這和臺灣的禮俗不太一樣,也是最特別之處。 5.體會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實踐喪禮服務與悲傷支持的專業。
        馬來西亞華僑的喪事習慣是速戰速決的,以1天或3天,或5天或7天的單數天完成喪禮與安葬亡者。而吉隆坡的私人殯葬會館面對都會生活緊湊服喪期間縮短的因應方式,則是提供給予家屬可以在守夜的當下,有個空間可以聊聊天與來拈香關懷的家屬說說話。又或者像是當地人有一個習俗,在一個人往生過後,他的家人會聚在一起,不停地討論關於這個人的生平事蹟、大小事,在幾天過後把他的事情都說完了便結束,之後就再也不提起此人與他相關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與去了解的,以不同的方式因應不同文化的悲傷,也可以因應文化差異提供專業的支持與服務。透過馬來西亞的海外實習經驗,看到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像是處理殯葬的儀式方式都會有差異,而為了因應不同的差異性,專業人員的悲傷支持服務也因此產生了調整。 6.擴展學生對於跨國喪禮服務與悲傷支持的國際視野,進而熱愛殯葬專業。  
        有位學生說大一剛接觸到殯葬課程時,對這課程了解有限也沒想太多,覺得多學一項技術也是不錯。後來在本校生諮系求學期間,聽老師上課也越聽越有興趣,但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操作演練,連真正的大體都沒有看過。所以很想挑戰自己,因為不知道自己看到大體的反應會是如何,在臺灣都沒有機會真正接觸,後來參加了馬來西亞海外實習的築夢計畫。在馬來西亞實習期間,除了瀏覽當地的殯葬風俗文化,也如願看到大體防腐的實際狀況,發現其實一點都不可怕。也和當地的殯葬業者與學者進行交流,對殯葬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很感謝學校給學生機會認識跨國的喪禮服務與悲傷支持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對殯葬產業更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