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諮系106年學海築夢計畫
撰文/生諮系曾煥棠主任、張瑜妏、張致寧、黃彥翔、高子勝
更新日期:2017-12-07 Thursday
點閱次數:4054
▲ 學海築夢計畫生諮系學生大合照
生諮系第三屆的學海築夢計畫配合教育部新南向政策,獲選同學可更充裕補助經費安排海外實習活動。本年度學海築夢計畫原是七位學生共同前往,由於原實習機構無法接受4位以上學生,因此分為兩梯次前往。
第一梯次的四位學生反映在殯葬學程的學習過程對這計劃有興趣,經過學長姐口頭分享和老師大力推荐,目前是系上唯一的國外實習機會。殯葬學程進行時,往往都有國內的殯葬企業的講師來授課。去年暑假學生們在台灣生命集團等機構實習一個月,對台灣的殯葬概況有基本認識,所以更想去見視國外不同的殯葬文化。
在這科技進步資訊創新世代,讀萬卷書若能學以致用,道理無不印象深刻。好奇心驅使了這次旅程,鼓起勇氣爭取這次實習機會。在詳細了解實習單位要求後發現,馬方單位規定每一梯實習都需有兩位女性才能申請,但這梯報名的同學只有一個是女生。這個實習要求讓我倍感震驚,經過詳細了解後才知道是房間分配問題。後來我向學校反映這問題,校方也盡了全力幫我跟實習單位溝通協調,最後終於爭取到一位女生參與。就在我興高采烈的期待前往這趟實習之旅時,父母反對的理由是擔心這趟實習旅程當中只有我一個女生,且又是從事殯葬業性質活動。經過多次溝通後,我參加這次出國實習。爭取實習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困難,終於讓我體驗到『不經一番寒澈苦,焉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 行前準備就面臨許多挑戰。從填寫出國實習的企劃申請書,在學校跑了許多流程,簽核了好多文件,訂機票排行程,最後到外交處申請人生當中的第一張護照。在整個過程中,面臨了許多的困難,例如繁雜的申請程序。但在同組實習夥伴的幫助下把困難解決。團隊合作的重要以及如何安排好完整的行程,是我在這一串的過程中學到的。
▲ 馬來西亞殯葬告別式體驗過程
國外實習企業或機構之學習心得
抱著一種興奮夾雜著緊張的感覺,意識到要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在巴生仙境集團一個月的實習。幾乎每天都有告別式,早上六點就要起床梳洗,著好西裝,等待團隊一同前往主家。馬來西亞殯葬與台灣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我們所工作的案子中大部分都是在於自宅,不同於台灣雙北地區是在殯儀館或私人會館中辦妥,多數都是在自宅門前搭棚設立會場,與本國中南部較為相似,但禮儀風俗較相似為早期的台灣且流程較短,從往生到出殯往往三四天就結束了,只有少數較大家族或經濟能力大的家庭會選擇做比較久,可能五到七天,有一說法是因當地較為炎熱,且沒有租用冰櫃的習慣,因此為了衛生,會早點將遺體火化或下葬。
此外,他們的輓聯會在告別式前一天或是開始前撤下,並且是重複使用;相較於台灣告別式,把輓聯當作是一個象徵了地位、生前成就的一個證明,不過台灣現在使用電子輓聯也越來越普遍。同行的男生們也會在告別式中擔任禮生的工作,協助儀式進行,如上香、收香、奠祭鮮花鮮果金帛及香茗。告別式的進行流程,靈魂角色就是司儀,如何透過引導和細膩的觀察,搭配恰到好處的嗓音和語調,扣住家屬的心。司儀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所謂的殯葬文書,就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祭文、訃聞、訃告…等。同行的同學志寧對這方面也了解到這其實和台灣的大同小異,由於當地禮儀師是台灣人,以融會貫通的方式把台灣的殯葬專業知識帶到馬來西亞加以結合,也告訴我們古禮千千百百種,每一個鄉鎮、村落、族群有不同習俗,而這些文書就是輔助我們更好作業,不論文書怎麼寫,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視喪如視親般對待每個家屬,更要永遠記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更為重要的。
在個性化會場設計與規劃方面,馬方還是以傳統為主,主管們說到,雖然在整個硬體設施上變化不大,但以現在我們的專業服務,盡可能滿足每個家屬的需求讓服務不只可以在地化更可以個人化,也讓我看到身為禮儀師不僅要懂治喪的流程,法事、禮數的細節,還要有很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隨機應變,了解什麼才是喪家真正所想要的。說到悲傷輔導在殯葬業的應用,因為我們系上有很多對於悲輔與臨終關懷方面的學程,但是當我們身分是殯葬服務人員時,會變得有限制,通常是由醫院的社工師、心理師、護理師進行臨終關懷,禮儀師以陪伴的方式,觀察家屬需要什麼樣的協助,給予幫助,這也算是悲傷輔導。在馬方,透過告別式的儀式,司儀的悼文,幫助他們宣洩情緒,述說心中的想念,擁抱身旁的親人。在遺體處理時,也會邀請家屬共同參與,扣上最後一顆扣子,與往生者道別。悲傷輔導這件事比較難推廣的地方是,會因國情、地域性有所不同,有些地方比較能接受情緒的釋放;有些地方可能還是很忌諱這些。現在台灣的殯儀館都設有悲傷輔導室,希望透過推廣,達到實務效益。
▲ 海外實習場域經驗分享
生活體驗
回想這一個月生活體驗,開始最不適應的是語言問題,剛入境就因為馬來人的口音,造成彼此溝通不良,差一點要被遣返回台。在馬來西亞,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是占大多數,也因此剛開始學習,花很多時間在適應語言問題。不過這樣多元種族的文化讓我們體驗多元的生活。與預期落差最大的就是住宿問題,我們住的是公司的獨棟透天厝,有良好管理的社區、整齊的房子,但是對於很重視私人空間的我來說,發現要與那邊的女員工都住在一起,有限的空間中,我擠在女員工中間,也沒有空間放置私人用品和衣物,相當不方便。起初花了一些心理準備去適應,主動與他們保持友好的關係,分享我在台灣所學,互相交流,體驗團隊生活。在那邊的一整天,早上幾乎就是去告別式幫忙,七點起床,著好西裝、高跟鞋,綁上馬尾,常常沒吃早餐就這樣忙到中午,剛開始很不習慣,所以晚上會去那邊的超市買個麵包,或是買雞蛋,早上起來做早點,還要馬上洗乾淨,大家時間都很緊迫。從公司下班後,若有花山的花要綁,就要繼續做,隨時也要會接到工作。晚餐常常是都九點才吃,這點也是讓我最不習慣的,可能是因為雖然在同一個時區但在這裡比台灣的夏天日照時間多了1.5小時左右,常常晚上七點外面的天還都是亮的,所以我們的晚餐也變得比較晚吃,再來這邊的天氣每天大概都三十度左右,跟台北市比起來我覺得乾爽了一點。
印象很深刻的經驗是,我去那裏的一個月,可能因為水土不服加上環境衛生,讓我深刻感受到身體不舒服,做起事都很吃力,當時非常想念台灣健保和完善的醫療。最貼近生活體驗的事情當然不可錯過他們的飲食文化,有非常多元的選擇,隨處可見印度菜、馬來菜、泰國菜...,我們居住在巴生,以肉骨茶出名的地方,與台灣不同的是,以黑醬油為底,可以單喝又會回甘,讓人念念難忘。那邊的食物通常都會附上辣椒,而且又香又不會太刺激,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對此,我們同行的彥翔最想買的伴手禮就是辣椒,擔心回國後吃不到這個味道了;但是其他夥伴去到那裏腸胃蠕動很活躍,早上都要起床上廁所,加上腸胃藥才能舒緩。彥翔不只對辣椒愛不釋手,還對於馬來人可以娶四個老婆這件事感到很有興趣,這也是文化上讓我覺得很新奇的地方。而且他們是屬於回教國家,所以伊斯蘭教的人不吃豬肉、不碰有關豬的物品,逛街時還會看到鞋子上面還寫著Pig Skin,那邊的超級市場也會把豬肉相關產品隔離在一間小房間販賣,真的很特別的體驗。在那邊交到了很好的朋友,我們去了黑風洞、吉隆坡、茨廠街、雙子星塔、Sunway商場等等…,有時晚餐會一起煮一大桌,讓我們這群想家的孩子得到了一點點歸屬感。出國實習會遇到的問題不可預料,回想起這一個月的生活,如果要我再回馬來西亞工作,我會說:不要!但是現在回頭看這些經歷,我發現在學習到的不只是關於殯葬學程的專業知識和文化差異,更是學習到職場中的為人處事,和了解自己擅長的和缺乏的。
具體效益、感想及建議
這趟海外實習,達到了很多具體效益,語言能力強化,更勇於接觸國際,從開始的茫然,勇於嘗試,多說多問,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在這種適性教育的時代,要學習靠自己去爭取機會。離開舒適圈,對人際比較慢熟的我,透過體驗團隊生活,適應不同文化,常常自我鼓勵,每天也會利用日記記錄下我的心情,從中更了解自己,可以去克服心中的恐懼。回國後,我發現我的問題解決能力比之前更好,可能是在國外時,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挫折,例如:人際衝突,以前的我一定會衝動地去反擊,不過這次我選擇靜下來,退一步,回頭想就會覺得不需要跟不值得的人爭論,從問題中去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控制我的行為,這些都成了我的借鏡與養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覺得這是在實習中,比專業學習更重要的地方,了解職場中的遊戲規則、人際互動,如何與他人產生連結,拓展自己的人脈,這些對自己都是助力,能讓人生更順利。專業學習方面,我們四個夥伴們都有完成學校20學分的殯葬學程,其中有三個人也都在台灣從事過殯葬業,但是去到馬方,我們要尊重當地的文化,有很多當地的習俗、古禮對我們而言都是難得一件的經驗,這趟增加學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實習,讓我能親自體驗兩國的差異。這樣跨文化體驗,建立了我對文化的敏感度,殯葬業因族群、國情、地域性...等,有很多的變數。我們也看到馬里西亞是充滿發展前景的,首先因為馬方政府為回教,因此對於華人的殯葬習俗並無較多的限制,市場較為自由,但是近幾年來價格較為透明,漫天喊價的狀況並不像早起台灣這樣嚴重,再加上只要有能力,這邊升遷機會大,不如台灣飽和,所以很多台灣人會選擇來這裡開創事業。不論是台灣技術、禮儀甚至是我們在這次實習參與道的花山布置,在馬方都具有發展空間,給具有夢想的年輕人許多機會。
這趟海外實習,是我在大學這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時間,30天與我的夥伴們相處在一起,和不同種族的人交朋友,每天學習不同的語言,互相交流,培養出了革命情感,回國後還保持聯絡。不似在學校學習模式,沒有老師上課、及幫忙解決問題,甚至難過時不會有人幫忙加油;這是工作,要靠自己去努力。這兼顧了在專業知識上的學習、了解跨文化的殯葬業的實習,也像是一趟旅行,帶謙虛的心,用不同角度去學習。旅程的結束也讓我感到解脫,但是一切都很值得,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很珍惜我們當學生的這段時光,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不管在工作場合遇到什麼問題,讓我珍惜以及充實學生的角色,感謝促成這個海外實習的教育部以及學校各個部門的協助。也建議想要去海外實習的人,保持開放的心,利用學習的資源,拓展視野,不論在任何實習場域,尤其是殯葬領域,多做少說,會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遇到不論好的、壞的記憶都是最真實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能都要適應不同的生活習慣、衛生問題或是作息時間,懂得好好照顧自己、有自己的疏壓方式,以在國外更快適應。歡迎大家勇於體會海外實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