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關渡美好的藝術實踐
撰文/教務處
更新日期:2017-12-15 Friday
點閱次數:3821
▲ 林惠如教務長歡迎陳俊文老師
本年度十月二十五日周三中午由教務處邀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陳俊文老師假本校校本部G310主講:「關渡共好的藝術實踐」,首先由林惠如教務長致歡迎詞,並由陳老師分享該校近幾年來結合社區多元創新特色,推動跨域課程經驗分享。本次講演相關精彩內容,包含:跨領域、共創為核心的藝術社會實踐,以推動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臺北藝術大學推動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之規劃歷程臚列如下:
一、推動跨域共創課程及工作坊的關渡四季分為以下三層級:
層級一:社會創新與設計、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層級二: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社區對話參訪工作坊、關渡在地人才工作坊;層級三:干豆藝航。
二、推動跨域共創課程及工作坊的關渡生命分為以下三層級:
層級一:應用劇場專題:生命劇場;層級二:身體覺察研究、馬偕藝術共創工作坊;層級三:藝術方法學、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位音樂實踐、精彩活躍的自然環境,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以構成豐富多彩的關渡四季風貌。
▲ 校內師生踴躍參與
由北藝大學生與關渡國小學生討論生活所面臨問題並設計社會創新解決方案;有關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由黃士娟老師前往關渡老街老舊建築調查、盤點田園調查後作課堂報告;由蔡相煇業師講解關渡宮歷史發展及興建中的關渡宮文物館。從個人的身體感官,擴及到空間探索,乃至關渡社區的生命關懷;有關生命劇場實際應用由容淑華老師及業師胡涵婷醫師與和信癌症病友共同創作生命故事;由業師杜碧桃老師以皮拉提斯器材訓練身體核心控制;及王雲幼老師以皮拉提斯器材訓練脊椎及核心肌肉等身體覺察研究;另由容淑華老師、林茹鴻老師以「昆蟲奇兵」為主題設計課程與關渡國小三位特教師共同討論教學情況等藝術方法學。
該校計畫亮點包含:帶動教學研究社群、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形塑Arts Maker、鏈結藝術場點、ArtsPoint、共創藝術節、建構共好平臺等。社會創新實踐從設計到社會創新與設計為90%設計,由社會創新與設計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北藝大學生與關渡國小學生一起討論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並設計出解決方案。實施策略為:1.大小學生共創;2.跨學院組成服務學習團隊;3.藝術創客Arts Maker實驗:關渡國小藝術創客實驗室啟動。設計方法包含:FIDS設計思考:感受Feel、想像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感受Feel為探訪校園-畫出校園笑點和哭點;想像Imagine 為校園改造方案-腦力激盪天馬行空;實踐Do 選我選我-數位原型製作3D掃描列印;分享Share校園改造方案-海報製作包含短片製作等關渡國小校內成果展。
▲ 校內師生專注聆聽
教師教學實驗包含大小跨領域共創藝術實踐:共同參與社會創新,運用設計思考方法;藝術作為之基本能力,如:觀察、思考、表達完美活動與社會實踐的兩難;社會實踐的完成度、真實性、時間與資源的限制。
有關臺北藝術大學設計思考與實踐藝教所課程,包含: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為設計師在進行設計解決問題時的認知活動。強調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設計思考是一種突破限制因素的問題解決方法。在各個領域,都應以設計思考的觀念,運用有限的資源,以完成目標矛盾的任務。以d.School的設計思考流程:進行擴散式與聚歛式思考。由該校組成設計團隊包含:1.場域探索:關小海洋教育中心2.歸納洞見3.腦力激盪4.原型製作5.回饋分享,並展現該校豐碩教學成果:如紙芝居繪本、互動逃脫遊戲、海洋教育教材研發、設計思考工作流程、跨域團隊合作經驗、非營利組織藝術共創等。最後陳俊文老師以展現該校豐碩的推動藝術實踐成果,共創關渡在地美好的課程回饋分享經驗。本場知識饗宴在現場聽眾腦海深深回味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