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語系新南向學海築夢-新加坡實作之旅
撰文/聽四二A 顏翊芯
更新日期:2018-12-26 Wednesday
點閱次數:3033
▲ 聽語系學生至新加坡參訪
2018年八月,透過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前往新加坡Sonova助聽器公司進行海外實習,Sonova公司旗下有三個主要品牌,AB、Phonak及Unitron,還包含其他規模較小的品牌。首先由講師Eda介紹關於AB的人工電子耳 Cochlear Implant,解說CI的構造及傳輸聲音的原理。CI包含植入物、聲音處理器和headpiece,植入物的尾端上面佈滿電極,將其放置耳蝸的鼓室階裡,內含16個電極120個頻道,能更有效率地聽到較大範圍的聲波;聲音處理器是使用Naída CI處理器;headpiece為外接的麥克風,和頭殼內的植入物以磁力相吸。整組CI設備有4個麥克風,除了headpiece外,聲音處理器上2個,還有1個放置於耳道口的T-Mic 2,T-Mic 2的設計是利用外耳收集聲音的能力,讓配戴者能於噪音中有更好的聽覺。AB還製造能防水的headpiece及處理器,不論是在游泳或劣質的活動環境,都能夠擁有優質的聽覺。植入CI的標準,最小年紀約1歲,最大則無限制,除了考量身體狀況(腦神經細小、耳蝸圈數少於2圈半或無法麻醉者)、聽力狀況大於70dB以上,還需進行語音辨識的測試,植入CI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聽清楚周遭的聲音及互動者說話的內容,即使聽力測試結果沒有達植入標準,但其語音辨識的得分不高,仍建議植入CI擁有更好的聽覺環境和品質與人互動溝通。
雙耳聽覺是AB所強調的理念,每人都有權力有好的聽覺品質,不論是雙耳植入CI,或是單耳CI單耳助聽器或是單耳CI單耳使用Crose,都比單耳提供更好的聽力,並能自然的分辨其方向。雙耳植入CI,擁有3個優點,Stereo Zoom能自動將定向麥克風聚焦在該方向,辨識清晰語音;Zoom Control能專注來自任何一方的語音,在不方便面對說話者時,仍能聽清楚說話者的語音;Duo Phone能將聽電話那耳聽到的語音自動傳輸至雙耳,讓配戴者能聽到立體聲電話,在吵雜環境中,更能理解語音。單耳CI單耳助聽器,其聲音處理器和助聽器都使用Naída的產品就能夠共享聲音訊號,將更好的聲音傳送至另一側,讓雙耳都能聽到清晰的聲音。最後一個方式單耳CI單耳使用Crose,Crose使用於單耳沒有聽力或無法植入CI,可以藉由Crose將聲音傳至CI那側,讓配戴者可以聽到兩側的聲音。
人工電子耳在傳統社會的思想中,認為是場大手術,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危險性高,但其實這只是門診的小手術,雖然目前在台灣普及率不高,未來這將會成為聽損者考慮的選項之一。人工電子耳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新的事物,學校課程尚未學習到,但在經過講師的說明,讓我感到十分有興趣,尤其是看到手術和動畫植入的影片,更加深對人工電子耳的印象。
Phonak的助聽器,是依照使用的科技程度分類,Audéo是負責做RIC,Bolero是負責做BTE,Virto是依顧客做出個別化的定制機,Naída是最值得信賴的助聽器,Sky是負責小孩使用的助聽器。每種助聽器各有其優點,針對不同顧客需要,提供多樣的選擇。Phonak提供多樣化的配件,協助配戴者不論是上課、開會或與人聊天時,都能夠清楚地聽到互動者的聲音。Roger pen是一種麥克風,外型像筆,只要指向聲源處,不論是在吵雜環境或遠距離溝通對於聆聽都有幫助。Roger Touchscreen麥克風用在學校系統,由老師配戴在身上,可以協助聽損學生能更清楚聽到聲音;而Roger迷你麥克風能配合課堂讓其他學生使用,這樣其他學生的回答聽損學生也能聽得清楚。比較不一樣的是Dynamic Sound Field,將它放在教室或會議室等空間,其能夠提高音量,排除回音的困擾,受惠的不僅僅是聽損者,對於其他正常聽力的人也能夠提供舒適的聆聽環境。在認識其助聽器和配件後,接著分別介紹訂製助聽器裡面的零件,並且讓我們動手試著組裝部分零件,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助聽器的電池在開封之後需要讓它與空氣接觸數秒,讓電壓升至1.4V,方可使用,不然無法擁有持久的電量。
Unitron能提供顧客試戴助聽器1周,在回診時透過Log It All將其一個禮拜所記錄的生活習慣進行分析,再依照顧客的主訴調整,如果在哪個狀況下感到不適時,只要在APP上反應,聽力師會馬上向其聯繫,並預約時間來進行調整討論如何改善。其助聽器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能夠UPGRADE,隨時都可以提升當下助聽器的技術水平滿足顧客的需求,不必更換新的助聽器。這種服務方式,是以顧客為重的理念,就如同試用品一樣,試用後顧客覺得滿意,就會持續使用。
Sonova公司安排我們至其門市Digisound Hearning見習,在旁觀摩聽力師如何為顧客解說和示範助聽器的保養及如何為顧客諮商,一天的時間大約觀看6組顧客,多數顧客都與家人同行,除了定期追蹤或調整音量外,家屬都會很積極地向聽力師請教,在空閒時間聽力師也很熱心地回答我們的疑問,讓我們更了解助聽器後續追蹤情況。
▲ Digisound Hearning見習(左圖);右圖為Sonova公司門口
另外,我們還有到診所、醫院和大學去參訪他們不同的運作方式及使用的設備。首先來到私人診所clariti,其位置設在大型購物中心裡面,聽力師Ronald認為助聽器就像商品一樣,可以在購物中心購買,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覺得聽損是種疾病,也不願到醫院讓別人知道,所以他想要讓顧客覺得聽損就像近視會配眼鏡,隨處都可以選配,助聽器當然也可以。他的理念就是希望顧客可以聽得好享受好的生活,提供適合的助聽器推薦給顧客,而不是一昧地想要推銷昂貴的品牌,另外還提供免費的售後服務及後續追蹤,給顧客實至如歸的享受。其辦公室雖然小間,但裡面仍有提供聽力檢查的服務,和以往所看到的聽力檢查室相差甚遠,外觀像櫃子,進到裡面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隔音效果。
接著我們到新加坡中央醫院,由耳鼻科醫生和聽覺言語治療師帶我們認識其醫院的耳鼻喉科中心,常見的聽力檢查室,小孩專用的聽力檢查室,以及新生兒進行聽篩的檢查室,其聽力室除了常見的聽力師外,還有幾位聽覺言語治療師,那裡提供許多教具,協助小孩進行聽能復健,此外還設有情境室像是廚房、臥室,讓小孩能夠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並聆聽。下午我們到新加坡大學,由Jennifer,Au.D.介紹新加坡大學聽力學碩士所上的課程內容以及目前新加坡聽力狀況的發展,其課程學習為兩年制,部分課程可以直接透過投影與附屬醫院得檢查室做連線,在教室直播觀看聽力師實際操作過程,教室設計很特別,兩旁設有數個測量聽力的儀器,測量結果可透過電腦顯示在投影幕上,讓學生可以分組進行實作;另外地板的設計,畫有圓圈的部分可以讓學生在上課時圍成圈進行小組討論,也能讓一位學生站在中間,體驗從不同方向發出的聲音。接著到國大醫院的聽力、言語和平衡中心,由於是新加坡大學附屬的醫院,其擁有豐富且完善的測量設備,像是旋轉椅、溫差試驗的儀器、電腦化動態姿勢平衡儀等用來檢查前庭是否有問題,其聽力室很多間,每間所放置的儀器和環境布置各有不同,有專屬於小孩測試的環境,也有專門做前庭平衡測試的環境,每間聽力室皆有錄影機,能直接和教室做連接,聽力師也會協助解說其進行得步驟;另外還設有移動聽力診所,負責幫偏遠地區的人或不願意到醫院檢查的老人家進行檢查,在依照初步檢查結果進行轉診等後續協助。
參訪本部及工廠,由Riina介紹助聽器傳聲過程和種類以及使用的科技。助聽器傳遞聲音的過程,從接收到聲音,透過放大器獲得增益後再傳輸出去,其常見的種類為BTE,掛在耳後,能直接將聲音傳耳道;CIC,有1個麥克風,體積小,需要依耳朵定制;ITE,主要戴在耳殼與耳道外側;ITC,主要戴在外耳道軟骨部分;RIC,有2個麥克風,其接受器在耳道中。我們戴著耳機接聽假人的助聽器聲音,可連接手機APP去除回音,或是控制聲音要專注的方向,除了IOS系統和部分Android系統能使用藍芽連接助聽器外,剩餘的手機仍可使用其他APP進行聲音的微調,另外還有實際戴助聽器,體驗助聽器配戴的感覺及聲音,從助聽器裡聽到的聲音十分清楚,像平時帶著耳機的感覺。Nx使用的科技包含OVP、藍芽、TeleCare。有許多配戴者對於自己的聲音覺得很不自然,而OVP能夠處理自己的語音,將可聽性與自然發聲做結合,提供配戴者的接受度;藍芽除了讓雙耳的助聽器做連結,還可以用APP做遠端連結,接通電話或傳輸音樂;TeleCare可以與聽力師做線上互動,協調助聽器或通話。在說明完產品後,接著到其製造助聽器的工廠,工廠製造電路板和零件的部分為自動化的生產,生產完會先送至倉庫儲存,等待訂單下來才開始進行人工組裝,除了生產部門,設有測試部門,測試助聽器從高處墜下有沒有損毀,並對同一個助聽器進行6面不同的墜落測試;測試助聽器於潮濕的環境一段時間後,是否能正常運作;另外有密閉空間名為RF Antenna Chamber,是無線電頻吸收室用來測試藍芽功能,總共有兩間,一間為測試低頻率,一間測試高頻率,平時測試是使用假人配戴助聽器放於無線電頻吸收室正中間,有時也會讓真人坐在中間測試。測試的工作非常重要,測試通過後就會進行量產,若是在量產之後才發現問題,那整體所造成的損失不可計量。
接著參訪其他的辦公處和工廠,由講師Naresh、Wesley介紹其產品理念以及特色,其理念為“Hear More,Do More,Be More”,期許聽損者可以聽到聲音體驗、聯繫、享受生活。提供給顧客自然地聆聽,使其擁有獨特的環繞音聲音處理技術,能模擬人耳所聽到的聲音,並在環境中自動調整噪音,讓人清晰地聽到語音,但仍能聽到其他聲音,維持在自然的狀況。
經過實際操作使用IOS的系統如何與助聽器做連結,透過假人體驗到從助聽器所發出的聲音,利用手機和助聽器連結,可將助聽器定位,找回遺失的助聽器;也能為不同環境進行模式的調整,像是音樂模式、餐廳模式、運動模式等,每個環境下需要調整不同,餐廳模式可選擇降低周遭噪音或集中在說話者的語音,依照自己需求調至舒適的狀況;APP可以依照設定保存至喜歡的位置,下次再訪時,系統會自動切換成此設定;如果有需求,可以透過APP向聽力師尋求協助,新的設定會直接儲存至助聽器裡。
另外wireless能直接和助聽器做連結,提供清晰的聲音,其主要有4種無線傳輸產品提供選擇。Phone Clip +可讓任何能使用藍芽的手機,將電話及聲音傳輸至助聽器裡,解決聽損者對於使用電話溝通的困難,並能在吵雜環境中仍能舒適的溝通; TV Streamer 2能夠使助聽器像無線耳機一樣,連結電腦、電視,直接將聲音傳入助聽器裡,而且如果助聽器已經和Phone Clip +做連結,看電視時仍舊能接收到電話的來電; Remote Control 2與上述APP一樣,能夠對助聽器的音量和模式進行調整; Micro Mic可直接與助聽器連結,並擴展聽覺範圍至25公尺,可應用在教室課堂中,由老師配戴,並可與多個助聽器做連結,讓學生在上課時都能清晰聽到老師講課。我們實際於不同房間做無線傳輸測試,在聽覺範圍內能透過助聽器聽到另一端利用麥克風說話的聲音,且聲音十分清晰,難怪會有戴助聽器會比自然聽覺聽得更清楚的說法。
隔天出發前往馬來西亞的工廠,參觀助聽器的製作流程。一開始由經理為我們介紹其在全世界擁有的工廠及發貨的配送方式,由丹麥工廠製造電路板,再送至馬來西亞進行助聽器的組裝,在馬來西亞的工廠裡約有700多名員工,在進行人工組裝,所有員工都會進行完備的員工訓練,並依照製作的速度及能力進行分配。助聽器的製作是分為一般機型和定制機,一般機型從電路板開始組裝,再進行助聽器外殼組裝,進行修飾;定制機需要先取得顧客的耳膜,送至廈門工廠進行3D掃描,才會送回馬來西亞繼續進行後續製作。所有零件在組裝前以iSolate奈米技術覆蓋一層保護膜,使其零件都能具有防水的功能,提高其耐用性。所有完成的助聽器皆經過聲電測試,由人耳再試聽其聲音,確保出產的品質良好出貨。第一次進到助聽器的工廠,完全打破腦海裡想像的樣子,原以為會是非常機械且自動化的生產,結果其製作幾乎純手工各自分工負責,才能完成體積小但十分精細的助聽器。
▲ 參觀新加坡中央醫院(左上及右上);工廠經理解說工廠運作模式(左下);解說如何進行防水測試(右下)
經由這一系列參訪和見習後,除了增加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的知識外,了解助聽器目前所擁有的功能及科技,也了解新加坡聽力界的生態以及趨勢,在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未來,有更多的人願意配戴助聽器。這次新南向計畫象最深刻的是每個不同品牌所抱持的經營理念,雖然著重點不同,但皆以顧客為考量,希望能提供給顧客最好的服務和產品,享受聲音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