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校務提昇的概念作法及具體措施
摘錄自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陳倬民主講之「成功到卓越」
更新日期:2004-09-21 Tuesday
點閱次數:1816
近世紀來,許多大學的領導人嘗試以企業的精神融入學校的管理與經營,企圖型塑優質大學的發展策略。究竟一所優質學府應具備那些要項?崑山科技大學校長陳倬民指出,除了豐沛的教學資源、師資人才、涵融人文氣息的學習環境外,更應具備高瞻遠矚歷久常青的核心價值目標。他並以引用三維同步工程、脈動速率及高爾夫計分法等等概念及工具,企圖提供一套低成本、高效益的具體策略,期以持續改善的態度將學習型的組織,提昇為教導型組織型態。這場訂名為「成功到卓越」的演講,於12月31日假本校健康科學教育中心視聽室舉行,共有全校一、二級主管與會聆聽。
陳倬民教授以數位管理大師麥可波特所言「從正確的目標」開始,對國內高等教育之發展提供了數項建言,一、建立核心的價值,對所預見的未來確立大膽與詳盡的目標,及生動的描述,二、目標確定後要持續地讓校內外了解。他強調,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在短期內培育一批品學具優的青年注入社會,其對象是有生命並且是流動的變量(每年教導的學生均在改變),所以學校的改革措施,可採取三維同步工程,代替組織再造。
同時,學校的工作是一棒接一棒,為了能保持辦學的活力,務必借助一些工具,例如戴明循環-檢討(Check)、改善(Act)、計劃(Plan)、執行(Do),而採取由檢討切入而形成CAPDCA…;或是西格瑪曲線-經由準備期、發展期到貢獻期,方能持續不斷改善,達到品質提升的要求,陳倬民教授又指出,目前各國執行的義務教育,實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然而針對多元的社會、多元的智能狀況下,如何有效地提供一套作法去實現「因材施教」,尚待努力。高爾夫計分法似乎可解決此一困難。高爾夫計分法之推動首先要妥適地去定義何謂"公平"-意味每個人在現實可行的範圍內,應該擁有相同的「與眾不同的機會」,給予起步較慢的人多幾次的機會,反過來說給予初期能充分掌握機會的人受到鼓舞。讓學生對其喜好的科目能「歡心學習」而學習困難的科目能「安心學習」。
現在大學學生的年齡分布為18歲至22歲左右,經費由父母或貸款,教學均在教室內進行等等,此一種型態能維持多久?如依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看法最多只剩下二十年的壽命。在此求新求變的時代,大學亦應有不變之處,那就是可使之永續存在的核心價值及樹人的工作,樹人的工作一則是在專業知識方面能具觸類旁通的能力;二則其一般知識之取得使之樂於學習,進而終身不斷學習,達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境界;三則所謂品德涵養之磨練,是透過潛在學習逐步實現。亦就是說學校應是一所以「德育為重,將德育融入其他四育之中,五育並進」的全人教育場所。
二、三維同步工程(3D-Concurrent Eng.)
顧名思義,三維是三件工作要同步進行,這兒的三件是願景(Vision)、整合( Integration)及定位(Position)。
(一)願景-
依據基業長青(民90)一書中介紹一所期盼能永續經營的單位其願景應是包括四部分
1.核心價值-組織朝向目標方向努力時即使受盡苦難,但仍當願意全力以赴的東西屬之。
2.核心目的-企業中超越獲利的目標屬之。
3.未來十年以上,明確要完成的工作項目
4.文字的描敘-當全力朝向前三項的方向進行後,該機構會有什麼樣的成果,應用生動的文字加以描繪。
(二)整合-
校內的人力、物力、設備、課程應有選擇性的投入、方能逐步建立各自的特色。
(三)定位-
學校依其歷史、資源、特色及社會需求,將其定位明確,例如依加州大學系統分類有教學型、研究型、社區學院等等。
有教無類之具體有效措施,便是目前各國執行的義務教育,它不但是來者不拒,並且是強迫式一定要入學及就學。然而針對多元的社會、多元的智能狀況下,如何有效地提供一套作法去實現「因材施教」,尚待努力。依以上"公平"的意義,要如何給予每個人可有相同的與眾不同的機會,文中借重了高爾夫計分法,此法之重要精?有四:
(一)目標清楚(球洞、旗桿)
(二)標準明確(標準桿數及距離)
(三)差桿計分(自我比較)
(四)放鬆(全身)
第一項目標清楚是教育界過去一直十分重視的事,然而一般教師可以把該年級某學科的目標記住,但卻忘掉了總目標(例如學歷史是要使人變得更聰明而不是單一的朝代、人物等之變化等等),也就是說目前的狀況是見樹不見林。再則目標之呈敘過於細微,且面面俱到,反而失去方向。第二項是能力本位教學的精神,然而在國內教育行政單位將能力本位僅限於技術科目,而未能有效推展。最後要求放鬆,這正是校內設置輔導中心的緣由。將此四項整合後正好符合高爾夫的精神,故名高爾夫計分法。其中差桿計分便是所謂「與眾不同的機會」。當學生不善長的科目,可給予多次的機會,直到真正的了解為止;而喜歡的科目,則能在沒有憂慮之下,歡心地投入更多時間、精力玩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