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姊姊知心時間】做選擇好難喔!
撰文\學務處學輔中心 橘姐姐
更新日期:2024-10-30 Wednesday
點閱次數:567
DEAR 橘姐姐:
上了大學以後,我有好多想要做的事情,我也一直都很努力安排、調整自己的行程。可是阿,有些時候還是會遇上事情正好撞在一起,那種「不湊巧」的情況。我覺得自己每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總是很難做出決定。雖然有時候就只是一些簡單的小事,但我還是會想很多、也會猶豫很久。我很清楚這些事情總歸還是得由自己來做決定,但常常都很難下定決心,也會擔心自己想得不夠完善、沒有選擇最好的答案。不知道橘姐姐都是怎麼處理這種情況的呢?            阿宏
Dear 阿宏:
從信中,橘姐姐可以感受到你好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決心,相信那些在過程中的掙扎,也反映著你有多麼重視自己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在這裡想先跟阿宏說:「你真的很努力呢!」。
有時,我們在生活中確實會遇見即使已盡力,卻仍舊無法避免的抉擇時刻。在那些時刻,自己應該要如何做出取捨,這說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實,橘姐姐也跟你一樣,有時候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會煩惱很久呢~
雖然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可能會讓自己感到不安、甚至會有些煩躁,不過,橘姐姐覺得其實也無需過度擔心喔。這是因為,當我們在面對必須從兩者或多者中擇一的情況時,會感到迷惘是很自然的。過去,心理學家勒溫(K. Lewin)曾提出人們在面對需做選擇的情況時,心中可能經驗到的三種衝突類型,包含:
(1) 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在兩種喜歡的事物中必須擇其一的情況,無法達成兩全其美的理想結果。
例如:橘姐姐在飲料店菜單上看到兩款自己喜歡喝的飲料,但只能買一種。
(2) 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在兩種不喜歡的事物中必須擇其一的情況,目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例如:小琪生病就醫的時候,醫生詢問想要用吃藥還是打針的方式治療,但小琪既不喜歡吃藥也不喜歡打針。
(3)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一件事物同時具有讓自己喜歡、不喜歡的部分,令人又愛又恨的情況。
例如:阿佑小時候參加班上同樂會時,老師要求每個人都要準備表演節目,阿佑雖然想要參加,但他很不喜歡表演。
上面提到的幾種情況,是不是就會讓人在做決定的時候感到有些為難呢?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時候,我們所面對的情況會比單純的權衡兩者利弊要來得更加複雜,眼前所能夠挑選的選項各自都會有讓自己喜歡、不喜歡的部分,形成前述以外的第四種情況「多重趨避衝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在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釐清各個選項後可能帶來的結果或影響,便已是相當有挑戰性的一項任務了。若要更進一步在這樣的狀況下做出選擇,想來定是不容易的。所以,阿宏提到的擔心其實是很正常的喔!正因為情況複雜,相對地我們也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幫助我們沉澱下來、做出決定。
雖說如此,但有時候可能會礙於時間的關係,會需要在有限的時間中盡可能做出最快速、最符合自身期望的決定。在那些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盡快下定決心呢?
橘姐姐記得自己曾聽過一個方法:「在A和B兩者間只能擇一的情況下,要是選擇A會讓自己有些猶豫的話,那麼就果斷選擇B吧!」。這樣的方法在處理相對單純的情況時,或許能幫助自己儘快下定決心,不過面對前面提到較複雜的第四種情況,可能幫助就不會那麼明顯,畢竟每個選項都會是難以割捨的。
說到這裡,橘姐姐有想到一個類似的方法,想要分享給阿宏~
在心理學家亞隆(Irvin D. Yalom)創作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采哭泣》一書中,提到一個借用了尼采「永劫回歸(eternal recurrence)」概念的思想實驗。若按照橘姐姐自己的理解來說明,其大意是說:「想像自己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快樂和難受、喜歡和討厭、享受和懊悔……這些所有曾發生的事情,將在無限延伸的時間軸上一再反覆的出現,那麼自己會有何感想?」。這個思想實驗可以幫助我們檢視當前所做出的選擇,是不是真的有符合自己的期待,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堅定做出選擇的決心喔!
上面所提到的兩個方法,基本上都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核心精神,那就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像阿宏說的,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不論好壞都是,只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清楚各個選項背後可能帶來的影響,那麼不妨就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勇敢踏出一步試看看吧~「follow your heart!」。
除了自己獨自思考、找尋答案的做法外,阿宏還可以試著找身邊可信任的人討論看看,像是:家人、朋友、系上的老師和同學等等,也許在與他人的討論中,有機會發現一些自己沒有想到的其他可能性(讓他人來幫助自己突破盲點)。
不管是想要找人討論各種可能性,或是想要找人聊聊自己的擔心,也都可以到學輔中心找專業的老師們聊聊喔!
橘姐姐
北護諮商關懷系統掃這裡 →
10月份有獎徵答活動掃這裡→
(https://forms.gle/qcwryMjvJgCRMyUT6)
【參考資料】
1. Yalom, I. D.(2007)。當尼采哭泣(侯維之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年)
2. Lewin, K. (1935).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McGraw-Hill.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35-039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