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護大首映會】
「臺灣山椒魚之父」呂光洋教授暢談《山椒魚來了》紀錄片


撰文、攝影\教務處學術服務組 林帛箴
資料提供\校務研究辦公室 吳孟儒


更新日期:2024-12-27 Friday
點閱次數:965


『山椒魚來了』紀錄片北護大首映暨座談會於2024年12月23日中午在校本部學思樓F515觀頤講堂開演,活動由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主辦,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協辦,並特別邀請到有「臺灣山椒魚之父」之稱的臺師大呂光洋名譽教授蒞校,與本校師生一同觀賞這部生態紀錄片《山椒魚來了》,王采芷教務長暨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特別頒發感謝狀與原木紀念牌給呂光洋教授,感謝他分享長期研究山椒魚的珍貴歷程與科學知識。


山椒魚,是種低調地生活在高海拔山區的生物,較恐龍早1億年出現,曾與恐龍並存,在地球存活了3億年,是現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鮮少為人所熟知。然而,臺灣這片不大的土地上,卻擁有五種山椒魚特有種,分別為觀霧山椒魚、南湖山椒魚、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以及阿里山山椒魚,牠們分布在不同山區,且棲地幾乎不重疊,這種特殊現象令人好奇,以及牠們在冰河時期從哪裡跨海來臺,皆是學者長久以來試圖解開的謎團。


▲ 台師大呂光洋名譽教授分享山椒魚知識。


紀錄片《山椒魚來了》由導演麥覺明執導,歷時17年拍攝完成。電影鏡頭深入臺灣山林,記錄下長期在這些環境中堅守山椒魚的研究人員身影,片中以生動影像和感人故事,展現這些無名英雄的奉獻精神,也讓觀眾更明白臺灣山椒魚在當前環境中所面臨的危機。這部紀錄片不僅成功引起觀眾共鳴,並在臺灣戲院上映長達117天,總票房達到1320萬,締造了臺灣影史紀錄片票房第七名的佳績,此外,還榮獲2023年第25屆台北電影獎「觀眾票選獎」,以及入圍「最佳紀錄片」等殊榮,這些成績不僅肯定了電影的良好口碑與重要性,也促使更多人關注臺灣山椒魚與生態保育。


電影映後Q&A環節中,呂光洋教授指出,《山椒魚來了》劇中呈現豐富的科學資訊,這些內容都值得觀眾深思,並表示將致力於推廣本片到國、高中教學,讓青年們能解台灣特有的山椒魚、高山景緻、時令花草植物等。


呂教授進一步解析臺灣山椒魚的生態與演化適應,強調台灣獨特的地形結構,包括高山、溪流的分隔,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樣的地理隔離使得臺灣成為多樣物種的溫床。此外,山椒魚的生物適應性也十分特殊,特別是在生殖過程中的適應;為什麼山椒魚蛋這麼大?這是由於生長環境嚴苛,食物不易獲取,山椒魚父母會在孩子的胚胎階段提前準備食物能量,並在孩子出生後全力照顧,為自然演化適應的良好範例。呂教授現詳細解釋許多自然界的有趣現象,令在場的師生們深受啟發。



▲ 王采芷教務長頒發感謝狀與原木紀念品感謝呂光洋教授。


本次北護大首映暨座談會圓滿落幕,透過《山椒魚來了》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到臺灣山椒魚的珍貴價值;呂光洋教授的精彩分享,不僅讓大家對台灣山椒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化我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會後,呂教授也親切地與在場的師生合影留念,為這場知識與情感的交流留下了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