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之建構及應用生物能量訊息
內容整理 /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研究生
更新日期:2004-09-22 Wednesday
點閱次數:1952
時間:2002.10.04
專題講授:王唯工教授
主辦單位: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陰陽五行為中醫之哲學架構,而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為中醫之生理架構,然而這哲學與生理架構間有何關係? 在中醫理論中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氣行血」,但是這是目前西方醫學尚未理解的生理現象。究竟「氣」是什麼?依據中醫的生理基礎理論,五臟中肝有肝的「氣」、心有心的「氣」、脾有脾的「氣」、肺有肺的「氣」、腎有腎的「氣」,而十二經絡是為氣血運行的軌道。因此,對「氣」的了解也就成了對中醫整個理論了解的樞紐,而欲知中醫的哲學與生理架構間的關係,也需自「氣」著手。
長久以來中醫常遭受「不科學」的批評,被認為是落伍過時的醫學,但是自從西方掀起一股中醫熱、中藥熱的風潮之後,有許多科學家投身於中醫科學的研究,可惜的是少有學者從機體血液循環動力學的角度來詮釋中醫。這次專題講座,本所特別邀請到王教授唯工博士針對此主題作一場演說。王教授歷經數十年的科學研究,在血液循環的基礎理論上發現:人的身體各個器官及組織有著血壓波特定頻率的共振現象,而以有相同共振頻率的器官及組織可以歸類出中醫的不同經絡。王教授指出西方醫學將人體血管中的血液循環看作河流,當血液輸送不順時,則認為是血管發生瘀塞的緣故,然而西方醫學卻沒有注意到血液循環的順暢與否,其實與人體內血液流動所產生的共振壓力有很大關係。
王教授所提出的中醫「共振理論」中,經絡就是指某特定頻率血壓的力波與周圍組織神經器官形成的「動脈共振樹」,而中醫所謂的「氣」就是帶動血液沿著經絡的傳遞,也就是血液壓力波沿著樹狀結構傳遞的共振現象。這不僅與中醫傳統的「氣」、「經絡」等概念完全契合,也突破了人體血液循環理論長久以來的困境,使得許多現代醫學無法說明的現象和病因,都得到了解答。講演中,王教授提出了七大西醫科學未解的循環議題,以刺激聽眾另類思維,讀者也不妨一起動動腦:
為何心臟不和腦的位置對調,如此輸送血液不是較方便?
為何有心舒壓?
為何心跳為固定速率?
為何主升動脈要轉180°,只有2%呈動能型態?
為何大動物心跳慢,小動物心跳反快?
為何微循環為網狀?
動物如何運動?
上述七大西醫科學尚未解開的循環議題,在王教授的精闢講演中,我們有了可以思辦的方針。基於科學的精神,在機體生理上看到任何一個現象都應該有可以解釋的理由,我們也要問為什麼,這樣才會看到他的「因」,而不是只看到相關性。因此,在未來我們應該本著研究即是實踐,以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中醫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及保健原理等,共同攜手為中醫與西醫兩者間如何應用與整合之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