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護大人物】橫跨半世紀的護理人生


撰文\校友服務中心 蔡庚甫專員


更新日期:2025-10-29 Wednesday
點閱次數:41



台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民57年畢業


黃瑞玉 全方位護理實踐家


#省立護專三專護理科  57年  畢業校友

#Bethlehem 翁勝三醫院 副院長

#溫柔而堅韌的全能守護者


我從來沒有後悔念護理 它帶給了我很大很大的幫忙


以前人家都跟我說,當護理很辛苦,要倒屎倒尿。但後來我發現,這份專業給我的,遠比我想像的要多太多了。

黃瑞玉


從電話那頭傳來陌生的問候:「請問,你們是不是少了這一本畢業紀念冊…?」


一本略帶泛黃、裝訂樸實的畢業紀念冊,靜靜地打開躺在桌上。書頁間承載的,不僅是黑白照片裡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更是一段橫跨台灣與美國,從青澀少女到護理全能支柱的生命故事。


這本紀念冊的主人,是我們三專第13屆的黃瑞玉學姊。在美國生活數十年後,她帶著這本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回到了母校的懷抱,也為我們串起了那段屬於北護草創時期的珍貴記憶。


從醫院到家庭,又成為丈夫開業診所裡的超級媽媽


學姐的護理人生,是一部充滿韌性的奮鬥史。在美國,她不僅是先生診所裡不可或缺的支柱,更是撐起一個大家庭的核心。


編:「學姊,您在先生的診所工作了三十多年?」


玉:「對啊!就在先生的診所。」學姊笑著點點頭。

這三十多年的診所生涯,她從手寫藥單、熟記上百種藥名,到管理病歷、應對日新月異的醫療系統更新,樣樣都親力親

為。


玉:「有時候新的醫事相關系統出來,先生沒空去上課,還是我去學了之後回來教他呢!」


她說自己是診所的「副院長兼總管」。


然而,診所的忙碌還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她是三個孩子的「Taxi-Mom」,開車接送孩子們穿梭在鋼琴、空手道、小提琴等各種才藝課之間。


▲ 省立護專三專護理科第13屆畢業生合影。


玉:「那時候真的是『鐘點媽媽』!」


編:「除了管理自己跟小孩的時間,還要當先生診所的執行秘書。」

玉:「我常常是從診所匆匆趕回來,接了這個送去那裡,再利用中間的空檔衝回家開始準備晚餐,真的是一刻也不得閒。」


更驚人的是,在公婆、小姑等親人陸續赴美依親後,家中一度同時住著13個人。


編:「13個人!那不只是煮飯,簡直是小型機構的後勤管理了!」


玉:「對啊,還有洗不完的衣服!但怎麼辦呢?遇到了,就是想辦法解決。」

這份舉重若輕的態度,背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磨練與付出。



堅韌的藍圖,早在北護校園裡就已悄然繪製


談起在北護的求學時光,學姊的眼神亮了起來。


玉:「那時候我們是聯考進去的,學校很嚴格,但感情也特別好。」


編:「學姊,聽說您以前還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玉:「哪有啦!」學姊靦腆地笑說。


玉:「我只是比較活潑,升旗典禮的時候負責喊口令而已。」


▲ 黃瑞玉學姐畢業照。



編:「可以為我們示範一下嗎?像是『立正!』之類的。」


玉:「哎呀,那麼久了,都忘了啦!」


學姐笑著搖搖手說,那神情彷彿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充滿活力的少女。


▲ 中橫公路留影。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暑假與同學組隊徒步挑戰中橫公路。


玉:「我們走了七天,每個人腳上都起了水泡,鞋子也都不是什麼好鞋。」


疲憊不堪的她,回到學校後直接「病倒」在床上,血壓低到實習的同學都量不到,急壞了大家。


編:「怎麼會這樣?當時這樣怎麼上課呢?」


玉:「當時在做模擬臨床的課程,所以我當時就直接扮演『病人』的角色了!」


編:「所以您是前一刻還在照顧病人,下一刻就變成病人了!」學姐笑著說。


這段哭笑不得的經歷,成為她們青春歲月中最深刻的印記。


北護的記憶:與朱寶鈿老師的互動


她回憶起許多有趣的片段:時任教務主任的朱寶鈿老師,會親自檢查每個人的牙齒,看到她戴著當時還是硬式的隱形眼鏡,眼睛流淚不止,還會開玩笑說她「那麼愛水(台語)!」。


在物資及營養沒那麼豐富時代,學校有獲得軍隊捐贈的豆漿。由於每天都會送來,所以學校規定每人每天都要喝完一罐,今天不喝,明天就得喝兩罐,讓大家不得不「強迫」自己喝下去。


▲ 徐藹諸、朱寶鈿 校長 與學生情同家人。


當護理走進家庭:就是一份受用終身的專業


玉:「我從來沒有後悔念護理!」學姊語氣溫柔而堅定地說。


玉:「它真的給了我很大很大的幫忙。」這份專業不僅體現在工作上,更在她人生的關鍵時刻,成為守護家人的溫柔力量。從年輕時敏銳地發現婆婆的身體異狀(子宮脫垂),並堅持帶她就醫手術;到了前幾年,在先生因 COVID-19 疫情衝擊而出現失智症初期症狀時,她展現了超乎常人的冷靜與專業。


學姐的丈夫,翁勝三先生在當地是位相當知名的家庭醫生,擅長針灸及內科,非常受到民眾的愛護及敬重。但這麼德高望重的醫師,因為疫情的關係,中斷了與社區民眾的互動。慢慢的,他出現了「對時間地點混淆」、「無法完成熟悉事務」等失智患者常見的警訊。

玉:「我發現他不對勁,就立刻採取行動了。」


學姊做的第一件事,是收起先生的車鑰匙,將車子送給在遠方的家人,杜絕了先生走失的風險。


接著,她立刻尋求律師協助,在先生意識尚清楚時,一起討論,並且安排好所有重要事務與法律文件。更重要的是,「她陪著先生去看牙醫,將先生的牙齒整理到很健康」。


編:「學姐,我突然覺得,朱寶鈿校長好像冥冥之中也在幫妳耶!」半開玩笑地說。




師長的叮嚀,關鍵時總是特別有用


編:「她當年在朝會時,總是叮嚀每個學生要注意牙齒健康,結果您在一般人會感到手忙腳亂的時候,居然會特別幫先生先處理好牙齒的問題。」


玉:「對耶!我還真的帶著先生去整理好一口牙齒,因為我知道,等到他沒辦法表達的時候,看牙醫會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學姐看向上方,若有所思。


玉:「我想這就是護理師的本能吧,」學姊沉思了一下說:「你被訓練成要去觀察、評估,然後採取行動。你不會先慌亂,而是會冷靜下來想,第一步、第二步該怎麼做。我就是這樣,先收鑰匙、再找律師、接著處理牙齒,一步一步來。」



一本紀念冊的歸鄉:讓北護及校友的歷史不再失落


近年來,學姊帶著先生回到台灣,選擇了鄰近醫院的養生長照會館定居。安頓下來後,她開始在網路上尋找母校的點滴,卻心痛地發現,網路上幾乎找不到屬於她們「三專部」的畢業紀念冊。


玉:「我那時候覺得好難過,好像我們的歷史就這樣不見了,自己讀過的學校好像消失了一樣。」

這份失落感,促使她下定決心,將自己珍藏了半世紀的畢業紀念冊捐贈給學校。「我希望我們這一屆的歷史,能夠被好好地保存下來。這不只是我的,也是我們所有同學的根。」這本書,不僅是她個人的青春回憶,更是那一整個世代北護人的共同足跡。






紀念冊的編者寄語,帶來這次訪談最深刻的感動


翻開紀念冊,瑞玉學姐一字一句的念著編者寄語:「親愛的同學們,春去秋來,歲月如流……如今這一切雖已隨風逝去,而此刻我們仍可憑藉此片段的留影,尋回些許的記憶。」


黃瑞玉學姊的故事,正是這段文字最動人的註解。她用一生實踐了護理的專業與關懷,從校園到家庭,從台灣到美國,再回到故鄉。這本畢業紀念冊的「歸鄉」,不僅是為一段歷史補上了重要的篇章,更為所有北護人帶來了最深刻的感動與啟發。



校友服務中心網頁: https://alumnisc.ntunhs.edu.tw/

校友服務中心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TUNHSASC

更多校友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kxFDAytiwVZsjp8Y_oFiA/featured


一本畢業紀念冊的歸鄉|黃瑞玉學姐:從北護到美國診所,護理是一輩子受用的專業|北護大 Podcast | #小北護大人物EP15

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mguns3at00xk01uw7txs6v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