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N護理界聯合國會議


撰文/謝良(節錄自臺北畫刊447期)


更新日期:2005-05-09 Monday
點閱次數:3218

臺灣護理學會排除萬難,爭取到四年一度的「國際護士大會」在臺北舉行,來自全球125個國家,估計將有4000名以上白衣天使或準白衣天蒞臨臺北城。這代表著,不但臺灣護理工作人員要走向國際,臺灣護理系所的在學學生也要即早走入國際。 突破外交困境與國際接軌 由於臺灣在ICN所提的學術論文質量已到達先進國家水平,加上近年來ICN高層及會員國代表數次參訪我國醫療環境,對臺灣醫療水準予肯定,所以經過十年努力爭取後,臺灣終於榮獲ICN每四年一次的國際護士大會(第23屆)以及每兩年一次的ICN國家代表會議主辦權。 2005年適逢ICN理事會選舉年,因此,將在臺北市選出新任理事會成員。目前已知日本護理學會與加拿大護理學會均已推舉候選人角逐ICN下任理事,臺灣護理學會也在此時推舉該會常務理事尹祚芊博士參選ICN理事席位。 更重要的是,藉由舉辦這次盛會,將是臺灣醫療體系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里程碑。由於臺灣失去聯合國與WHO會員席次已三十餘年。三十多年來臺灣每逢遭遇重大災情時,均無法取得國際最即時的資訊與支援,一方面提高我國對抗重大傳染病的障礙,另一方面,在醫療照顧體系與制度面的建構上,也因欠缺國際性經驗,使臺灣醫療路走得份外辛苦。 了解國際潮流  改善護理工作環境 ICN經由客觀與鉅細靡遺的實地調查,經常提出對重大疾病護理照顧或護理資源分配的立場聲明,深具參考價值。ICN引用相關護理研究指出:護士最適的工作量應是1名護士照顧4名病人,研究還指出,如果1名護士照顧病人數增加至6名的話,病患死亡率將升高14%,如果增加至8名病患,則死亡率將增加31%。 據了解,臺灣目前總計約有9萬名護理從業人員,大致狀況是1名護士平均需照8至10名病患,離ICN建議的「最適水準」還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其中的癥結,不在護理人才的不足,乃因健保費率在種種考量下調漲不易,導致醫院不得不縮編護士員額,而縮減員額之後,又導致在職護士負擔增加,從事護理工作意願也被削弱。    專科護理師制度則是國際護理界一股重要的潮流以及臺灣護理學會大力推動的工作之一。目前,由衛生署主導試行內科與外科二大領域,期待未來能與國際接軌,有更多因應社會需要的次分科專科護理師,以期讓病患獲得更專業與妥善的照顧。 除了ICN  國家代表會議以及ICN國際護士大會這兩場盛會外,國際護生大會也一併利用這次機會於臺北市政府大禮堂登場。為期一天(5月22日)的護生大會主要目的在促進各國護理學生交流,並將ICN彙整的護理議題,如護理價值、護理專業形象、護理工作職場人力供需等在護生大會中進行討論。這代表,不但臺灣護理工作人員要走向國際,臺灣護理系所的在學學生也要即早走入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