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築夢---護理助產研究所海外專業見習成果(二)


撰文/ 護理助產研究所 龐茜華


更新日期:2009-11-12 Thursday
點閱次數:4081

Birth centre 入口。

▲ Birth centre 入口。



        產科臨床工作近十年加上自己的生產經驗,對於國內產科照護有很多的不解甚至不滿──式微的助產師角色與功能,轉換成過度的醫療介入:醫療化以及非人性的產科照護環境,所以在八月中旬得知學校有學海築夢─海外見習計畫可以至英國醫院見習的機會時,就很想到備受推崇、有著完善助產之體系與制度的英國來一探究竟,希望藉由此次的醫院見習,可以更加瞭解英國的產科照護實際運作狀況,親身感受完善婦嬰照護的社會環境究竟是如何?若是制度造就了台灣非人性化的婦嬰照護環境,那可以怎麼去期許?能有怎樣的改變?怎樣去成就,讓它更臻完善!
        The  Barkantine  Birth  Centre自2007年7月開幕至今已有一年的歷史,為英國目前唯一離院設立的Birth  center,該中心的設備有一般設備室、產前預約諮詢室、5個多用途房間(每個房間有分娩游泳池和浴室設施)還提供了一系列如產前後續治療、產前和產後的社區支援服務等相關照護服務,一年更有高達500位嬰兒的出生率,在那裡沒有醫師,只有助產師,強調「以女人為中心」的生產方式,減少使用止痛措施和介入治療,讓生產真正遠離醫療化。


溫馨舒適的房內設施,軟墊、大型懶骨頭及birth pool。

▲ 溫馨舒適的房內設施,軟墊、大型懶骨頭及birth pool。



        我在Barkantine  Birth  Centre實習期間,有許多經驗是我在台灣臨床工作時沒有機會碰到的,尤其是助產師在英國的角色、功能及所提供給產婦支持照護令我印象很深刻,例如: (一)產前檢查:
        產婦與助產師在38周後開始擬訂生產計畫,其包括計畫生產地點、主要陪伴者、可接受緩解疼痛方式,生產方法(包含是否由準父親斷臍、是否要skin  to  skin  ,oxytocin施打與否?)、Breast  feeding,  Vit-K  ?注射或口服?這些經過詳細的討論,會寫成紙本夾進病歷裡(antenatal  note),到了生產時刻還是會跟個案再確認。心想在台灣孕婦到醫療診所看診,花了很長時間的等待,卻只有短短幾分鐘可以跟醫師諮詢,對很多事情都不了解,更不要說可以依自己意願擬定生產計畫,在實際接觸到英國的醫療照護後,真的覺得「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與醫療」不應該只是口號! (二)產時照護:
        Barkantine  Birth  Centre提供的病房很有居家的感覺:溫和的燈光、寬闊的露臺,還有一個提供水中生產的浴池,產婦著居家的衣服不用換病人服,一切以舒服放鬆為主,在房裡或趴或坐,身旁有其伴侶協助按摩,親密的呵護安慰鼓勵,希望讓產婦在最放鬆的情況待產。哇!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記錄著人生大事真是幸福。
        在英國當產婦開始待產時,是有權利要求助產是一對一的照護,他們以準父母為中心提供協助,給予支持鼓勵,房裡除了doppler,隨時注意胎心音的變化(first  stage  q15’;  2nd  stage  q5’)  並無其他儀器,靠的是助產師對產婦細微的觀察跟評估,所以常會詢問她的感覺是什麼?她想要怎樣的方式?助產師可以注意到產婦的需要是什麼?整個生產的過程是,由產婦及先生主導,而助產人員全程在旁陪伴產婦生產,他們可以任意選擇所要的生產方式,我在這裡可以深刻的體驗和感受的到,一個以產婦、以其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是甚麼。 (三)產後照護:
        產後的止痛藥,是口服給予,有會陰修補則用塞劑的,僅一到二次的劑量給予;另外在產後,幾乎大部分的產婦隔一天就出院,任何治療或需要接續照護的內容,他們都會寫下轉介單給產婦並通知社區助產士(之後交給家訪的助產士),而後就由社區的助產士接手照顧。


作者與Birth centre 助產師合照。

▲ 作者與Birth centre 助產師合照。



        在這長達一個月英國見習的日子,透過跟著英國助產士臨床照護產婦來學習,更加瞭解為什麼英國會是全球推動助產制度最為完整之國家,因為在他們國家強調是由助產士與醫師共同合作,依產婦的個別需要,提供婦女生育的親善生產服務。記得曾指導我的助產師之一的Robbins曾說:「當產婦受到尊重、外在的干預越少,母親對自己的責任感與成就感就愈強烈,他們知道自己達成相當大的使命,並且為自己的能力再次產生強烈而堅定的信心,他們以更深一層的自尊、自重為出發點,來負擔為人父母的責任」,聽他這席話,也看到屬於英國婦嬰照護環境的周全,更加羨慕英國的助產師能有極高的社經地位及在專業上獨當一面的能力,這次的海外見習經驗讓我除了對助產原先的高度興趣外,也賦予自己一種致力提升台灣婦嬰照護環境的使命感,期許台灣的生產環境有一天可以不那麼地醫療化,並讓婦女挽回生產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