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卓越計畫之構思、執行與管考


撰文/ 學術服務組
劉子仲


更新日期:2010-03-19 Friday
點閱次數:3401



        今年年初真理大學舉辦「教學卓越系列講座」,邀請南台科技大學張鴻德教務長,以「如何落實教學卓越計畫」為題,提供經驗交流;南台科技大學已連續四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補助總額3.0881億元,是全國私立技職校院的第一名,張教務長是其中的靈魂人物,也是重要的推手。我有幸參與此一盛會,並將一些演講要點及心得與各位分享: 一、如何構思教學卓越計畫
        張教務長認為構思教學卓越計畫必須「先想成果,再想計畫」,對於計畫所能達到的成果會比較容易掌握,也有助後續的管考,同時,計畫的撰寫也要配合學校特色,特色指的就是學校的強項,以本校既有的強項來撰寫教學卓越計畫也比較容易受到青睞;另外,計畫架構的建立模式,以Top  down的進行方式為佳,即由校內幾位主管(例如教務長、副教務長、…)來主導,計畫會比較容易貫徹執行而不落於鬆散。


二、如何突顯計畫特色
        在突顯計畫特色方面張教務長提出「同中求異,與眾不同」的看法,試著找出本校的計畫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加以強調,此部份則著重計畫的創意發想及包裝,適度的包裝是提高計畫能見度的方法之一。 三、主軸、策略、作法、績效
        教育部訂定教學卓越計畫的主軸有三個面向,分別是「教師面」、「學生面」及「課程面」,教師面向是以教師教學能力的「精進」為構想,而非以淘汰、懲劣為目的;學生面向是以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為構想,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管道,對於想看到的成果也要有相對的配套,例如輔導學生考取證照;課程面向則必須以學生為導向,而非系所自由決定開課內容,須統籌規劃,任何對學生有利,有助學生銜接職場的作法皆須考量。在這三個面向之外,仍可自創其他面向,以本校既有的,並且耕耘有成的物件,重新包裝呈現,並規劃未來可以擴大的作法。績效方面建議訂定量化指標,例如證照數、輔導人數及得獎件數等,有助於未來的管考及績效的呈現。 四、如何進行計畫管考
        計畫管考的進行,最好有專責單位與充足人力,張教務長以南台科技大學為例,該校設有「教學發展中心」,中心內有19位專任人員,組織完備;考核時以目標導向式的考核,仍建議以「量」的達成為目標,對管考人員與執行者來說,會有一個較明確的方向。 五、總結
        誠如主講人張教務長所言,教學卓越計畫是一帖良藥也是一帖毒藥,因為獲得補助則學校會有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可供運用,當然對學校會有幫助,而且對校譽也會有加分的效果,但很多東西是給了就很難收回來的,故一旦推行了某些計畫,如果因為今年突然失去了資金的奧援,則很有可能計畫就必須中止,甚至前功盡棄,故教學卓越計畫總是令人感到又愛又恨。聽完演講後,認為教學卓越計畫的關鍵還是在「人」,張教務長所提出的許多主題想必都是經過一番腦力激盪才有的計畫,感覺教學卓越計畫就像是一場創意大賽,大家在比誰的點子好?誰的點子可以付諸實行?又是誰的績效比較好?要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另一個關鍵則是「經費」,但這個部份並不一定在比經費的多寡,比較重要的是在「配置」上,如何把效益做到最高,以最少的金錢獲得最高的績效;最後一個關鍵則是「誘因」,在教師與學生方面都有相同的問題,因為在計畫中教師不能支領費用(除了鐘點費),但教師又是重要的執行者,如何提供足夠的誘因,讓教師能夠自發的投入計畫的提送,願意為教學卓越計畫付出,而學生也能夠踴躍參與學校為學生所規劃的計畫,除了經費以外的誘因,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