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名是不是寫「錯」字?
撰文/ 學務處進修服務組
吳建源
更新日期:2010-09-27 Monday
點閱次數:5096
新校名掛牌後,不少人立刻發現招牌上的「健」字有問題,有人直指這是個錯字,也有人存疑,心想這塊招牌應該是書法家的手迹,應不至於寫錯字。我們的認知「建」字的部首應從(廴,音ㄧㄣˇ)而非(辶,音ㄔㄨㄛˋ),新校名招牌上的「健」字以(辶)替代(廴),可以替代嗎?是不是一個錯字?
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文字與書法的關係。先從文字的層面來看,漢字是記載漢語詞(音、義)的符號(形),這種符號是經「約定俗成」的,隨著文明的進展,文字經過一段時間的適用與增生後,會產生一些新的混亂,就必須再予「約定」,所以歷代持續進行「字型」的標準化,其目的就是避免訛混。所以,以文字使用的層面來看,新校名招牌上的「健」字應屬「錯字」,更嚴格的講,招牌的另一個「國」字也不對,它只能算是我們常用的「俗體」字。
再從書法的層面來看,文字形成的目的在於記事,無所謂「書法」,而審美的意趣是人性的需求,早在甲骨文、鐘鼎文時期就出現了一些裝飾用的筆畫。隨著人類的文明,審美概念的提升,進而將字的造形或線條的結構加以解析,以期歸納出「美」的原理。「書法」一詞,最初就是指書寫的方法,經由技法的練習,完成文字藝術的作品。所以,書法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美」。美,除了具象的形質外,還有「形而上」的概念,『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張懷瓘,唐)。文字只是載體,書法要表現的是「神采、氣韻、風格」等精神面貌,是不是用「錯」字是無關宏旨的。
▲ 爨(ㄘㄨㄢˋ)龍顏碑(局部)
漢字發展過程中,字形產生相當大的變化,甲骨、篆、隸、楷、行、草等,這些不同面貌的字形正是書藝創作者豐富的素材,而歷代的碑帖墨迹是其成長的養分,我們經常由書藝作品中看到創作者刻意表現某種書風或筆意,甚至採用碑帖字,而有些碑帖字的構型並非我們現行使用的「正體字」。這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我們稱之「異體字」,在書法作品中稱之「碑別字」,以書藝的層面來看,這些不是「錯」字。
簡述文字與書法之間的關係後,再談談新校名招牌的書法風格。新校名的書寫者,張松蓮女士,從事書藝創作逾三十年,她在書藝界的頭銜很多,上網就查得到,如果想看看她的書藝作品,可以上http://lian.rumotanart.com/ [url]儒墨堂藝術網[/url]。新校名的書風接近北碑(也可泛稱魏碑),這是漢隸與唐楷之間的一種書體,屬於楷書,但是具有濃厚的隸意,其特徵凝重而嚴整,極有陽剛之氣。如果講得更精確一點,這是擬「爨龍顏」碑的筆意寫的,此碑在雲南,始建於南北朝劉宋時期,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在清朝道光年間被發現,其風格備受書法家推崇,也廣被傳習。
▲ 爨(ㄘㄨㄢˋ)龍顏碑(局部)
早期我們看到的招牌(市招)大多數是手寫的,其中還不乏名家的手迹,現在的市招充斥著電腦版的字型,雖然也有仿古的字型,如顏體、魏碑體、古印體等等,不過千篇一律,除了工整以外毫無美感。在滿街電腦刻字的市招中,偶而看到了一幅很美書法作品的招牌,是否能使人駐足欣賞一番呢?我認為不多,如果能令人留連注目,相信大部分的招牌也是書藝作品的展場,這顯示了我們美育教育的不足。不過慶幸的是,學校畢竟是文化傳習的場所,還是有不少學校的招牌是出於手迹,我查閱這些招牌,以「行、楷」書體居多,隸書少有,篆書太古老了,可能多數人不能識讀,除了設計為標誌(logo)外,沒有作為招牌的,至於本校的「魏碑」書體,可算是獨樹一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