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照護實務創作,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理念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1-10-07 Friday
點閱次數:3594

圖片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11.09.12 【嬰兒護眼帽】

▲ 圖片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11.09.12 【嬰兒護眼帽】



        初生嬰兒戴上猶如飛航員的覆耳帽,模樣逗趣,讓人不禁想問,這是當前時尚的嬰孩頭飾嗎?事實上,這項成品的創意核心不在於可愛的造型設計,而是著眼於初生嬰兒治療黃疸時,對其眼睛與皮膚的保護。本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與大同大學,近年來開設跨領域研修課程,導入產學合作模式,希望藉由跨學門的不同經驗與專長解決臨床護理上的相關照護設計。這門課開設已邁入第7年,深受學生歡迎,並有15項作品獲得專利。
        「新生兒遮光眼罩」的設計概念,即由馬偕醫院的兩位護理長,同時是本校護研所的李美玉、谷雪貞(已畢業)同學提出,藉由課程引導,在臨床的近身關照中,看到照護工具的缺陷,進而提出需求,參與設計。



        據統計,每十個新生兒有一個要用藍光照射治療黃疸,療效雖佳,卻因為光線波長不同,新生兒的眼睛與生殖器須做好保護工作,但新生兒肌膚細嫩、敏感,撕開黏貼膠布時,易引發皮膚紅腫或破皮;護理人員同時觀察到,媽媽在哺餵母乳時,總希望母嬰四目交會,增進親子的互動,嬰兒如果長期貼著護眼紗布,侷限了媽媽哺餵時的喜悅,也抹煞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由此發想、構思,  再經由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的研究生協助設計,終於選定純棉的材質,仿造覆耳頭套加上護目片,不但保暖、輕柔,避免對皮膚的傷害,餵奶時只要翻開護目片,就可以享受母嬰眼神交會的天倫之樂。  
        而這段由問題探討、知識應用到成品發表的歷程,正是「健康照護實務創作」課程的教學目標。自94學年起,這門課於護研所開設,由曹麗英、蔡秀鸞老師共同教授,課程的進行在透過人因工程的介紹與護理實務所發現之問題結合,以分組討論、設計製作的方式,讓健康照護需求透過設計探討加以改良、落實。
        授課教師曹麗英指出,護理人員原是最貼近病人的,藉由他們的照護介入、陪伴觀察,能適切了解病人之需求,及健康照護物件上的問題。在整個實務創作的過程中,經由一些設計理論的導入,學生能為職場中的需求提問、並成為不同專業中的「連結者」親身參與設計過程。
        她同時表示,課程受到學生們喜愛,不僅在於跨學門的學習,擴大了知識觸角,更特別的是,在不同領域的經驗與專業交流中,  感受到平等、尊重的價值;而護理服務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要讓這樣的服務做到細緻、周延,就必須注入創意的思維方能落實。藉由這樣的創新活動,能激勵護理人員有更多的創意、巧思,除了給予病患舒適與安全的照護外,且能建立創新的照護模式,促進自身工作環境安全,提供更完善之照護品質。
        課程中,還包含研發成果專利化、技術授權推廣等內容,迄今已有15項作品獲得專利。曹老師強調,專利只是一種創意的體現、產品的雛型,待正式的產銷還有一段路要努力,但深信相關資源整合,發揮綜效,必能促進健康照護產業技術的加值與服務能量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