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前景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1-11-08 Tuesday
點閱次數:3216

教師成長營:「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前景講座」

▲ 教師成長營:「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前景講座」



        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協議於去年完成簽署,今年6月正式生效,為兩岸之間的醫療交流跨出一大步。隨著雙方醫療互助機制穩健的發展,雙方如何以更積極的思維,面對兩岸醫療體系共同的問題,鑑借補強,投入改革,同時,值此新里程中,身為國內健康照護重點科技大學的本校,當如何定位自身的學術責任與人才培育目標,達到互利分享與合作拓展的願景,極為重要!  
        本校教師發展中心於10月25日以「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前景」為題,特邀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蒞校講演。楊教授以其政、學界的豐厚背景,且與對岸頻仍的互動交流經驗,扼要簡潔地分析兩岸醫療衛政發展的脈絡,並由宏觀角度談台灣全民健保制度的良莠,及國內醫藥衛政體系的利基。儘管,楊教授已卸下署長職務,但其高人氣魅力,依然具磁吸效應,創下教師發展中心歷來講演,首度開放三間教室方能容納與會聽眾的盛況。


楊教授:學界在人才培育上,應以更宏觀的角度布局。

▲ 楊教授:學界在人才培育上,應以更宏觀的角度布局。



        楊教授指出,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協議的內容包括傳染病的防治、醫藥品安全管理及研發、中醫藥研究交流及中藥材安全管理、緊急救治四大部份,其協議生效,不僅強化醫藥品質的安全管理,為國人健康把關,更藉此合作機制,積極推動雙方技術標準及臨床試驗合作的協調性、有效性,對兩岸業界開拓全球經濟市場,具有助益。
        他表示,隨著大陸經濟改革政策,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且成長最快的醫藥市場,根據中國公布的國內生產值與醫藥費增長報告顯示,中國近3年醫藥費支出成長率達20%,遠大於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但就醫療收入構成的比重來看,檢查和化驗收入是醫療收入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群眾普遍反映醫藥費用負擔沉重,而醫務人員則反映醫療服務價格不能體現技術勞務價值。他指出,大陸的醫療保險制度,實施市場經濟,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居民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等階級保障,形成富人看病可享高規格的服務,市井小民卻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不合理現象。


楊志良教授與黃校長合影。

▲ 楊志良教授與黃校長合影。



        台灣全民健保是強制性社會保險,雖然常遭詬病,如醫療資源的浪費,健保虧損等,(WHO世界衛生發展報告:保守地說,各國衛生保健資源中有20-40%浪費了  )但卻是國際稱許,彌足珍貴的「台灣經驗」。楊教授進一步指出,社會保險重在增進社會安全,不同於商業保險以追求利潤為重;而相關照護項目納入健保後,方能有效降低成本,在有限的資源下,提供更具效益的給付保障,且藉由審查機制的進行,能有效的控制醫療費用的成長。他表示,醫療事業是結合科技,與人力、資本、管理及知識的密集產業,台灣近幾年來在健康產業的發展上,有相當寶貴且值得「輸出」的經驗,不論是宏觀及微觀的管理經驗,皆是我們的利基,也是兩岸醫療合作上值得努力與拓展的領域。
        面對兩岸逐漸成熟的醫療就業及創業市場,楊教授認為,學界在人才培育上,應以更宏觀的角度,招收大陸學生,拓展與對岸學術合作及相關訓練的機會,如設立研究團隊、開設「兩岸比較醫療衛生制度」等課程,為雙方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提供前瞻研發的服務,冀以在兩岸合作的前景中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