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教學經驗談


撰文/ 學術服務組
武麗君


更新日期:2011-12-12 Monday
點閱次數:3743

李奕慧老師教學心得與歷程的分享。

▲ 李奕慧老師教學心得與歷程的分享。



        目前國內各大學均極為重視教與學,並以追求卓越為目標,其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果效關係最為直接,為增進教師教學知能,促進教師自我檢視教學技巧,教師發展中心於11月18日「創新教學成長營」講座中,特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李奕慧副教授,分享其於不同教學環境下的「微型教學」經驗。
        微型教學(microteaching)源自1930年代的師範教育迷你課程,1963年起,經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師生,針對此方法加以研究(註:單文經譯,1992),並推廣至世界各地。李老師講演中,先以其在美求學時的「微觀教學」初體驗為前導,加以分享。她指出,當年為取得外國生擔任TA的資格,除了修習一學期的教學訓練課程外,並在受測時,接受由專業領域教授,及數位英語系教師充當學生的模擬試教。這樣一個具體而微的教學情境,一方面演示教學技巧,一方面接受批評與回饋,是「微型教學」的芻型,提供受測者深刻且具成效的教學訓練。


「微型教學」提供教師們自我檢視教學的利器。

▲ 「微型教學」提供教師們自我檢視教學的利器。



        她表示,慈濟大學於96學年度起推動「微型教學」,鼓勵教師藉由教學實況錄影,檢視自我教學方式,檢核課程設計與教材之適用性;97年(民)於教學卓越計畫經費項下,更訂定實施辦法,要求教學經驗三年以內的新進教師,每學期至少以拍攝一節50分鐘課程參與「微型教學」,同時鼓勵有興趣的教師參與。
        推廣迄今,慈大參與教師人數達兩百多人,過程中,從最初「教師自評」階段,提昇至「同儕觀摩」、「教學觀察與評鑑」等不同階段的修正與反饋,並自97學年導入前後測,學期初進行課堂錄影與評估前測,學期末再進行一次後測,彙整意見後,提供參與教師觀測到自我教學的改變及影響。
        李老師並以自身參與微型教學的經驗分享表示,當課室教學中,帶入多媒體的攝錄模式後,不僅教師自身的教學態度會更慎重,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改善。而透過影音資料的回顧,教師能檢視到教學的盲點,諸如不自覺的口頭禪、習焉不察的小動作等,皆能在觀測中改變,或在同儕的提點中,改善教學技巧,提昇教學效能。她不諱言,「同儕觀摩」對於教師本身及同儕都有某種壓力與顧忌,因此,慈大將原設定「同儕觀摩」的方式,修訂為錄影後另定時間以「匿名」方式給予同儕教師評量。評量面向包含:精熟學科單元知識、清楚呈現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掌握有效班級經營、善用良好溝通技巧及合宜教學儀態言行等六大項。
        儘管,教學內涵不全然適宜量化,但「微型教學」活動,提供教師們一個改善教學技巧與行為習慣的利器,經由不同的認知重新看待自我的教學過程。會中,教發中心劉介宇組長也表示,學校正規畫將G301教室改設為先進多媒體教室,以進行「微型教學」。他指出,G301教室原有的單面鏡設計,可區隔出教學教室及觀察控制室兩部分,在結合先進的教學媒體設備後,能同步進行教學演示與觀察,未來更計畫透過網路,讓學者專家於遠端即時提供實質建言和回饋,讓參與教師進行教學的自我修正。
        李奕慧老師教學心得與歷程的分享,引起與會者極大的回響,更觸發大家於教學議題上多方的提問與反思。李老師回顧在美的微型教學經驗,她笑稱,當年是「初生之犢」全然沒有「面子」的顧忌,就是接受可能有的批評和檢討;而在執教多年後,我們是否也應回到當時的初衷,藉由相互觀摩、專業對話及教學省思的手札記錄,勇敢面對自己的教學,以正向態度,不同思維,強化教與學的互動和成長,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會後,李老師與北護教師合影。

▲ 會後,李老師與北護教師合影。